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农业机械 >> 内容阅读
跨区作业成就我国大型高性能农机飞速发展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2日   阅读: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中国几亿农民响应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号召,追寻着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奋斗了三十年,未能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多种作物的插花种植,完整地块的分割到户,这种现实又一次让中国农民期盼农业机械化的美梦变得更加虚无飘渺。 

  然而,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在经过慢长的15年等待与探索后,终于在1995年的夏收季节,自己为自己找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从而解决这个世纪性的难题。 

  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最大的障碍是投资效率问题,要想提高投资效率首先必须保证农机作业时间和作业面积,然而,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分散经营,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可能走家家户户都购置农业机械的道路,联户经营农机,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必然,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农业机械作业时间一般只有一、二周,然而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梯次的经纬度,可以形成同一作物因地区作物季节的差异而出现连绵不断的作业时间,例如:我国小麦成熟期从南到北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给联合收割机从南到北跨区收割作业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一台大中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只在本地区作业,一季最多有效作业时间为5~7天,可作业300~500亩,如果跨县、跨省作业,一季有效作业时间则可延长到30~40天,这样就能作业1000~1500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有效作业时间还能延长到50天以上,收割3000~4000亩。于是,中国农民在1995年夏收季节开始了跨行政区域的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偿试。这一中国农民自发的偿试不仅开创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新时期,也成就了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发展。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因跨区作业使得有效作业时间延长,农机手经营联合收割机变得有利可图。例如,一台价值7万元的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以每亩收费30~40元计,两到三年时间便可以全部收回购机成本。由于利益的驱动,农机手自发组织起了数以万计的浩浩荡荡小麦跨区机收队伍,国家农业部等五部委顺应潮流,于1996年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主产省组织了为期近二个月的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小麦跨区机收逐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随后的几年,每到麦收季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范围内的跨区机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随后,这一跨区作业模式逐步扩展到水稻等多种大田作物,而且从收获扩展到耕整地、播种、插秧等多种作业,从北方扩展到南方广大区域。 

  跨区机收已经成为“三夏”农机服务的主要模式,它既保证了丰收的粮食能够颗粒归仓,又成为农民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据测算,与人工相比小麦机收的费用更低,机收损失减少,仅此两项农民将节本增效80亿元左右。2005年“三夏”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35万台,高峰期每天上阵参加抢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超过20万台,日进度达到1500万亩。小麦跨区机收为农机手增加纯收入约25亿元。有经济学家称:农机跨区作业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举,它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有力的推进了规模化经营,从而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生产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从此经过几代人近五十年的苦苦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有专家分析:全国性跨区机收不仅解决了小麦、水稻主产区抢收抢种的问题,而且大大促进了联合收割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跨区作业造就了我国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农机市场上,从机型上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主流地位已经被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取代,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产品也日趋成熟;从产品性能上看,联合收割机的质量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而且半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从配角开始变成主角,高性能农机产品市场也十分看好;从数量上看,我国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的保有量逐年成倍增加;从价格上看,二十万元左右一台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十万元左右一台的乘座式插秧机在市场上也十分走俏;从马力上看,五十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无论是在北方市场还是在南方市场都成为主流,因为大中型农机具的单位作业成本明显低于小型农机具,跨区作业更需要大型农业机械。 

  近几年来,我国农机工业已经实现了从生产小型柴油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的大国向制造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拖拉机、半喂入高性能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的强国转变。跨区农机作业市场的形成,为大型、高性能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以约翰•迪尔、纽荷兰、久保田、东洋、亚细亚为代表的跨国农机巨头们先后来到了中国,并致力于农机产品的本地化的制造。(武汉市农机化服务总站 涂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