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将于11月5日-7日在杨凌举行。近年来,我省在发展方式上,实施“一村一品与农业特色经济”、“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一村一品在陕西”专栏,反映我省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所取得的成绩。
驱车前往榆阳区麻生库仑村,当前正在倡导的循环经济,在这里看到的竟是活生生的现实。这个村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圈,不但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找到了新路。
马合镇的麻生库仑村在榆林风沙区属大村,全村404户人家,共有1808人,拥有4500亩耕地。去年,村民种植玉米4000亩,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收入占全村村民总收入的97%,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许多村民家里添置了小轿车。
风沙区光照资源丰富,已被改造的沙耕地却十分贫瘠,过去亩产玉米千把斤,凭土地产出求生的村民生活贫穷。1992年,村民韦立三发展生猪饲养业,靠养猪转化玉米,猪粪培育地力,几年时间,先是韦家弟兄5人全都发展起养猪业,率先富裕起来。至1997年,带动得全村人都走上了种玉米饲养生猪的路子。
规模养猪发展起来,拉动全村90%的耕地都种上了玉米,虽说单产在肥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已经达到550-600公斤,仍出现饲料粮缺口逐渐增大的问题。科技种田开阔了村民的眼界,发现地膜玉米增产有效,去年一下发展到1200亩,结果单产达到700-750公斤。村支书曹奎章说,按说玉米产出不低了,由于养猪业发展太快,当年生产的玉米仅能保证全村养猪饲料粮的40%,大部分玉米还得到市场上去买。
猪多肥多。春天上肥时,家家都是匀匀给地里铺一层,亩施猪粪上万斤,沙土土壤都成了黑色的。在当前化肥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这个村单位土地现金投入却下降了50元。今年在科技入户专家的帮助下,这个村的地膜玉米猛增到3100亩,占全村玉米总面积的3/4。8月底,玉米即将成熟。记者看到,这个村的玉米长势喜人,棒子足有七八寸长。专家估产,全村玉米平均单产有望达到800公斤,其中新推广的地膜宽行高密度种植的350亩玉米,亩产过吨没问题。最近,村民主动到示范田参观学习,入户专家武志兴自信地说,明年这个村的玉米生产肯定又要上一个大台阶。
记者在村内看到,家家都有一个集约化养猪圈舍,年出栏百头生猪的家庭十分普遍。韦占勇全家5口人,去年种植玉米37亩,出栏生猪300头,纯收入超过7.5万元,人均1.5万元。曹支书算帐,若单靠玉米亩纯收入也就是700元,全村种植业顶多能收入280万元,但每亩玉米可以喂养转化生猪4头,升值后纯收入可达1600元。至今这个村已经出栏生猪2.6万头,曹支书信心十足地说,今年生猪出栏4万头没有问题,全村村民总收入肯定还会突破1000万元。
村内生产的玉米不够生猪转化,今春进村入户专家针对这个问题,搜寻大市场,帮这个村贷款购买了一台“秸秆生化颗粒饲料生产设备”,由农户加工秸秆粉,饲料厂收购,每公斤0.4元,机械加工日“吃”秸秆粉2000公斤,按比例加入配合饲料中。就这样,全村半数玉米秸秆被生猪吃掉了,且饲料价格下降了0.15元。加上全村数百头大家畜和2800只羊,村内的秸秆基本被处理干净。
数年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方向走能致富,已经成为麻生库仑村村民的信念。采访中,忽然一家小院传出优雅的琴声,这不正是一曲颂扬圈经济致富的歌声吗……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李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