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一头牛”带富于都县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3日   阅读:


  “一头牛”让一个县富裕起来,这听起来有些夸张,却在于都县真实地上演着。牵出奶牛产业的叶彩义不当国家干部,当起“牛倌”,成为当地最神奇的话题,人生创业永不言晚,叶彩义就是凭着一个“牛倌”的梦想创出了致富之路。

  身为于都县物资局副局长兼县物资公司总经理,叶彩义快50岁时决定在于都的屏山上放牛致富。

  叶彩义的想法非常简单:屏山上有无边无际、不用花钱的草料,牛吃了草就会长肉,长了肉就可以卖钱。5万亩草场就活了起来,那就为自己,也为山下的村民们开创了一条致富之路。

  然而,最初4个月时间里,叶彩义死了15头牛,最惨时一天死牛7头,所有的家当全都赔了进去。在家躺了好几天,他又回到屏山。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面对现实,重新校正“航向”。

  经过市场调研,叶彩义发现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如果养奶牛,加工高山液态奶一定大有所为。为得到支持,他跑省里、市里、县里,将屏山的美丽浓缩在镜头里,一家家单位敲门,让他们看看美丽的屏山。

  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国家农业部将屏山牧场列为南方草山草坡示范工程,并立即拨款300万元予以支持。屏山牧场批量购进奶牛356头,从澳大利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从浙江、上海引进液态奶、鲜牛奶、乳酸菌奶生产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赣州市树起了“高山青草奶,天上挤下来”的品牌。各地商家立即看好屏山牧场的前景,投资者纷至沓来。

  奶牛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致富能人。短短的四五年,200多户农家变成奶农,每家养奶牛3~5头,所有的奶农家里都盖了新房,配置了几部手机,不少奶农家里还购买了农用小汽车。

  于都县,也成为全省最大的奶牛基地县,全县建立奶牛养殖小区29个,奶牛养殖户达到2469户,奶牛饲养量达到8118头,奶牛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同时,还拉动了果业、旅游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由青梅、奶牛构成的“百里青梅奶牛生态旅游走廊”。(记者郭宁 实习生袁辉翔)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