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问十:“一黄一白”促种植业结构优化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3日   阅读:

来源:漯河内陆特区报  记者:包向杰 通讯员 张珂

    “一黄一白”是源汇区问十乡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特色。“黄”指的是烟叶,“白”指的是棉花。靠着种植烟叶和棉花,问十乡许多农民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问十乡位于源汇区西南部,距市区23公里,是一个人口较少、面积较小的乡。据乡党委书记李晓丽介绍,问十全乡耕地面积为40500亩,在全市排在倒数的位置。但就是靠着这“倒数”的耕地面积,问十乡却创造出了种植烟、棉面积第一的佳绩。2005年,问十乡栽种优质烟叶近8000亩,栽种棉花1.2万亩,农业结构调整调出了特色和效果,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间作套种让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
    仲秋时节,记者来到问十乡张改明家中。
    张改明是前问十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今年40多岁,全家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中学。他家的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大门口两盆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正艳。他告诉记者,他家共有10亩责任田,今年又承包了别人的5亩田地。张改明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让进屋里。张改明的田地实行了麦—烟—红薯间作套种。说起这方面的好处,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烟4亩多,卖了近万元;小麦今年收成不好,每亩只收500来斤;地里的红薯,按往年的产量估算每亩地能产2000多斤,卖红薯可得400~500元,如把红薯做成粉条卖,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按张改明的计算,他每亩地的毛收入有3000元左右。这个数字,在我市偏远农村,应该算是比较高的了。
    张改明家住的是两层小楼,有200多平方米。陪同我们采访的一位村干部开玩笑说,这楼是种地种出来的。张改明是前问十村普通农户的代表。据村党支部书记张长松介绍,前问十村共有580户,2008口人,3265亩耕地。其中用于种植烟叶的耕地有1000亩,种棉花的有700亩。许多农户从种植烟、棉中得到实惠,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深入人心。
    发展订单农业
    培育特色经济
    问十乡的农业结构调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乡党委书记李晓丽说:“我们的农业是订单农业。通过和城区烟草公司合作,全乡烟叶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优质烟叶面积近8000亩。依托市科丰公司,以问十、西师、武庄等村为重点,大力改良棉花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实行订单销售,形成了1.2万亩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套种8000亩、麦茬棉4000亩。”
    记者在问十乡见到了城区烟草公司问十烟站站长李德乾。他介绍说,烟草公司与烟叶种植户签订了烟叶收购合同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承包合同在育苗、移栽、烘烤这三个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强化了技术人员的责任。问十乡烟站包括站长在内共有23名职员,他们全都分派到村庄对烟农进行指导。
    问十村是我市千亩烟叶种植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梁发旺说,他们村共有土地5800亩,其中种植烟叶1200亩、棉花1600亩。在种烟过程中,得到了烟站方方面的支持。烟站不仅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比如,种子只收取象征性的价钱,优质专用肥料比市场价还低。
    收购合同,双方履行得都非常好。作为城区烟草公司驻地代表的烟站敞开收购,不压级压价。李德乾说,城区烟草公司用于收购问十乡烟叶的资金,专业术语叫做“投放额”,今年会突破1000万元。烟站工作做得好,烟农自然不会舍近求远到外地烟站卖烟。
    问十乡的棉农则同市科丰公司和问十乡棉花加工厂订立有关合同,共同促进问十乡棉花种植业的发展。
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促农业结构调整
    由于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加上对新的农业生产风险的担忧,一些农民不想也不敢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且在调整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乡党委、乡政府就要进行引导和服务。
    近3年来,问十乡先后组织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33批500多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新观念。同时,把专家和技术人员请进来,提高农民素质。问十乡先后聘请专家和科技人才举办烟、棉等培训班200多期,传授技术,使全乡80%的农民至少掌握了一门高效种植实用技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问十乡党委和政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引领农民闯市场。为提供信息服务,问十乡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乡干部和协会、大户、经纪人组成,前者是专职人员,后者为兼职人员,不取报酬。服务中心向全乡群众提供市场、技术信息,帮助农民开拓市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和完善,问十乡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问十乡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8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30∶70,麦—烟—红薯、麦—棉—瓜菜、麦—椒—瓜菜等间作套种模式在全乡已全面推广,复种指数达到了300%以上,套种亩均效益达到2500元以上,全乡仅经济作物一项人均增收1490元,农业结构调整成了问十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