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小小种子成大业-解读甘肃农业优势产业之制种篇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4月05日   阅读:

 
    
中新甘肃网11月11日电 据甘肃日报报道,深秋时节,甘州区兴隆村农民申世贤喜上眉梢:他家13亩制种喜获丰收,按照订单合同,卖种子可收入2万多元。如今,我省更多的农民像申世贤一样,借助“种子的力量”,实现着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我省有发展制种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在河西地区,土地肥沃,光热充足,灌溉便利,病虫危害轻,是农作物种子生产和贮藏的理想基地。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我省制种首先从河西地区“破土”,逐渐成长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抓住优势,加快发展,短短几年我省已跻身全国制种大省行列。据资料显示,今年全省各类制种达480万亩,产量约10亿公斤,这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杂交玉米制种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一半。以杂交玉米为主,制种向小麦、啤酒大麦、马铃薯、瓜菜、花卉、牧草等多样化发展,目前已发展7大类100多个品种。

  制种产业化发展迅速,制种的产、加、销一体化链条初步形成。目前全省种子生产企业发展到170多家,其中有10多家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被评为“全国制种企业50强”第三名。更为可喜的是,我省制种业以“企业+基地”的形式,已全部实现订单化生产。目前,我省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对外制种基地,精细瓜菜、花卉种子远销东南亚和欧美,与国外20多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种子购销关系。

  制种给我省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一亩制种玉米比种一亩大田玉米多收入300元以上,瓜菜、花卉制种收益更高,亩均收入超出5000元。

  如今,在我省“制种主阵地”的河西地区,好多农民在搞制种。

  2003年,肃州区制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3,总收入达2.2亿元,人均730元。

  今年张掖市有6个县区的15万农民在搞制种,占总户数的57%。

  定西马铃薯脱毒种生产已进入千家万户。

  尽管我省制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已引起了省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马思源介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是影响我省制种业发展最“致命”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多数种子加工企业是把外地的种子拿过来繁育,自己没有生产“原原种”的能力,所以只能搞“代繁代育”,成为省外一些大企业的“加工车间”,造成了利润流失,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制种企业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种子管理体制不顺、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也是影响我省制种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全省制种企业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只有一家,大多企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由于种子管理与经营不分,对制种企业监管不力,一些地方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使制种企业数量猛增,企业之间出现争基地、压价格等无序竞争现象。

  不仅如此,我省制种业还面临着诸多外来市场的压力。据了解,全国其他省份的制种企业迅速崛起,与我省形成“诸侯争雄”之势。制种面积和产量远不及我省的山西,先后发展起6家较大规模的种子企业,且均已进入全国种子百强行列。近年来,国外个别制种企业“巨头”也“登陆”我国,给省内企业带来冲击。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将优势产业强势推进,变“制种大省”为“制种强省”,才能使我省制种业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做大做强制种产业,就是要壮大龙头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自主产品开发,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马思源建议,目前我省170多家制种企业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下,走强强联合的集团化发展之路,这样就能在资金、科研、市场等方面形成“拳头”竞争优势。

  敦煌种业就是这样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年,该企业整合当地8家制种公司组建了企业集团,并成功上市,企业实力大大增强,还投入巨资,建起新产品研发中心,买断一所农业大学未来10年的新品种权,并在河南组建“黄淮海玉米育种总站”。目前研发出的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玉米种子,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两个棉花新品种已经省科技厅审定。

  针对制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业内人士指出,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彻底将种子管理与经营分开,是强化制种行业管理的当务之急。要尽快组建一支高效的种子执法管理队伍,严格按照《种子法》和《甘肃省种子管理条例》,加强管理,规范企业竞争行为,最终使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

  对于制种业今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宏伟的目标:在全力打造河西地区“精种子”基地的基础上,让制种业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河西地区逐步形成优质杂交玉米、小麦、瓜菜、花卉、牧草、啤酒大麦制种带;定西市形成优质脱毒马铃薯制种基地;中部地区形成小杂粮和小杂豆制种基地;陇东、陇南及中部地区形成粮饲兼用玉米制种基地等,让甘肃制种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