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工业不应反哺农业 只需减少农民数量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9日 阅读: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 周华公 北京报道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三农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层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看待。到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真正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9月22日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传统方式难促农民增收
对于三农问题,国内有关专家都曾提出许多看法。但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农民收入增长慢是三农问题中不可逃避的现实。城乡收入差距就从原来的1992年2.6∶1,提高到2004年的3.2∶1。他特别强调,“要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林毅夫指出,传统上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是增加农民农业的产出,希望通过增产进而带来增收。但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过去林毅夫强调的增加科技投入使农民增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他认为,传统上,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投入来促进增产增收。但为什么难以增产增收呢?林毅夫指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所带来的是农业产出的增加,对一般人营养的提高以及解决粮食的安全确实作了不少贡献,但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低的特性决定了居民一般收入增加的时候,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非常缓慢。另外,农产品价格弹性也非常低,也就是说,农产品只要生产多一点,那价格就会下降比较多,农产品只要减产一点点,价格也会涨得非常多。在这两个特性交织下,传统的增加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使农民增产,但产量增长的幅度赶不上价格下降的幅度。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呢?
政府补贴有心无力
目前,有专家认为,现在到了由政府财政直接扶持农民,以工业补贴农业的阶段。
但林毅夫认为,如果为了达到粮食安全,给种粮的农民一些补偿是有效的;如果把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并且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目前来讲是有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如果我们在农业上大面积地给予补贴,那农民生产粮食和各种农作物积极性提高,如果产量增加了,而且大面积增加了,必然导致价格弹性低的问题,价格就要下降,价格一下降,可能就是由财政补贴带来的好处,会被价格下降带来的绝大部分减收而抵消。
其次,我们如果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且缩小城乡差距,这在中国很难做到,原因是在农村的人口目前还超过一半,按照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统计,我们2004年的时候农业人口占70.8%,非农业人口占29.2%。我们知道,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到最后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再最后一定增发票值,那就通货膨胀了。用财政补贴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
使农民增收就是减少农民
林毅夫指出,怎样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主要的就是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里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会从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农产品的需求者,从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一方面是供给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需求增加,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收入就能提高。
他表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成非农村劳动力以后,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才有办法扩大经济规模,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才能提高,这样农民才能进一步提高收入。目前,美国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日本农村劳动力只有总劳动力的4%,韩国农村劳动力只有8%,我国台湾省现在只有30%多。
他再次强调,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惟一就是要减少农村劳动力,让他从农业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业劳动力。
但是转移到城市里面来必须采取就业才能有收入。他说,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相对便宜,如果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多发展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非常多,就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样可以吸收农村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能够赚钱最主要是他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越来越值钱,我们的经济增长就能达到公平跟效率的统一。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目前,从事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当下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因素基本已经消除了。但林毅夫指出,为了让民营中小企业能够快速地发展,关键点就是必须解决它的金融服务要求。他建议,必须多发展一点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这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比较优势。还可以考虑在各地多发展一些给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公司。同时,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主要功能就是给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提供银行融资上面的担保服务。还有建立全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这样做,中小企业融资就比较容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比较也就容易解决。再适当考虑给予农民技能培训。这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