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二
上半年,油价着实让她皱紧了眉头。“家里一般吃花生油,超市牌子也很多,但搞不懂价格走势。”
表象:食用油价格不断攀升
商务部统计的广东省桶装食用油零售价格走势印证了一般市民的直观感受。在今年1月4日,每升零售价还只是13.93元,2月15日14.14元,3月14日15.09元……到5月16日触及16.09元,8月15日达到新高的16.27元,只是在9月12日稍微回落到15.67元的水平。
他的有关内参文章进入了管理层视野,获得中央领导的签批,要求国家粮食主管部门部署相关调研。“这是个预见文章,后来国家粮食局发文,把国内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的改制叫停了,以限制外资进入粮食领域。”曹建海说。
背后:外资步步紧逼节节完胜
隐忧:外资形成原料买方垄断
“外资看重的是中国的需求市场,食用油的利润也比较高。”曹建海认为,外资企业之间虽然不是一张皮,但如果企业数目比较少,市场集中后很容易形成默契,中国最终会丧失食用油的定价权,遭遇外资的价格操控,甚至在油脂原料市场中构成买方垄断。“中国是由农民供应油料的,如果买方形成垄断压价,农民就赚不了钱,这肯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
曹建海表示,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农业都是被严格保护的,油脂也是一个农业概念,不会轻易放任外资垄断,而且国外不少国家都对农业进行大幅补贴。
信号:外资投资油脂政策收紧
在广东本地食用油每升零售价一举突破16元的6月,北京方面传来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上书国务院的消息,白美清提出,要提高油脂自给率,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
“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油脂自给率提高到50%左右,即比目前提高近8~9个百分点,净增250万吨油脂。”白美清建议,对外商今后投资新建、改扩建食油加工项目和并购内资食油企业,国家应在世贸组织框架内,从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上有所节制。
9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表示要改变内资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大豆油脂实际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