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经营面临新形势
来源:农民日报   2008年11月04日   阅读:

隔一年不制种,两年也用不完
中国玉米杂交种生产经营在2006年形成积压顶峰,其标志是积压量最多,生产面积历史最大。是一个历史分界岭。
从2003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快速地向西北地区转移,到2006年达到顶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490万亩,产种16.2亿公斤,加上上年有效库存3亿公斤,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可供种量达到19.2亿公斤。业界有人这样形容:全国的玉米杂交种“隔一年不制种,两年也用不完”。
2007年,面对严重的积压形势,大部分的公司大力压缩制种面积,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压缩了1/3,实际播种面积为340万亩,产量10亿公斤以上,当年产量仍是供大于求。另外,还有库存积压7亿多公斤。
什么都涨价,就是玉米种子不涨价
近两年来,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涨价,燃油、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雇工工资、运输成本等等都在涨价,在农用生产资料中,只有玉米杂交种子价格不涨反降。
据对29个示范县调查,调查地区主要玉米品种种子价格平均每斤4.71元,较2006年下降7.1%。其中西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为34.9%,主要是四川省示范县玉米主要品种的种子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所致。东北春玉米区种子价格下降2.2%,西北地区下降3.6%,黄淮海夏玉米区略有上涨(0.22%)。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显降势。通过我们在全国种子市场上设立的50个观察点每月两次对450个固定样本的信息分析,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较2006年周期平均降幅在10%左右。
制种成本一路上涨,但农民的制种热情却在降低。
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和玉米制种基地的形成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将玉米制种作为经济田对待,制种的农民享受不到种粮补助;有些地方还按面积征收制种税。这对于玉米制种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种子经营主体的种子公司则处于两难境地,若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基地,就必须保持玉米制种田的收益高于其它农作物,这样势必提高制种成本;但是,玉米杂交种子的市场销售价格一直处于低价位运行,这一高一低挤压了种子公司的利润空间。销售价格提不起来,种子公司没有利润;多给农民付点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这是造成农民对玉米制种产业的热情下降的根本原因。
玉米种子行业走出困境在于自救
国家发改委近期出台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意味着制种成本的提高。因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就是亩产值的提高。但是玉米种子市场供应总量仍然是供大于求,玉米种子的利润空间原本就很小,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势必带动玉米制种成本的继续增加,玉米种子的利润空间还会被继续挤压。
国家发改委提出扩大和提高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范围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是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但对于种业市场的竞争和种子企业的发展,是福还是祸,关键是看良种补贴怎么补。如果良补政策能够进一步市场化,良种的选择权给予耕种者,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竞争,则有利于推广优良品种,有利于优胜劣汰;反之,则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不管怎样,都必须有自己的好品种,因为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转基因专项启动对整个种业来说是划时代的,对种子生产及经营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是科研的竞争,长期仍将是基因和品种的竞争。作为企业我们要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在利用好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创新,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但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应用尚需一个过程,目前还不足于改变玉米种业的局面。
作为一个中国的种子企业,既承担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和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国家种子创新、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但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只有自身发展强大了,才能承担起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