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中国种子产业如何发展
来源:互联网   2006年10月12日   阅读:

     中国种子产业如何发展      
2005-6-15  农博网
      种子业是现代农业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种业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粮食生产的高速增长。中国种子行业将全方位地发生重大变化。
  种子产品由传统的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抗逆等综合性状好的高效型转变
  目前,中国水稻、玉米、小麦三种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基本格局是,水稻杂交种和常规种基本平分天下,杂交种占45%;玉米以杂交种为主,占总量的75%;小麦则绝大部分是常规种,全国仅有极小面积的杂交种试种。从这些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目的来看,主要是解决提高产量的问题,并且为达目的,常常不考虑种植成本。这是过去中国长期粮食短缺所形成的惯性,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产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品质的粮食产品结构,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解决中国粮食产品的品质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否则,中国的农产品就没有国际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农业必将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冲击。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种子入手,用具有优良品质基因的新品种替代目前使用的品种。中国的种子产品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一个品种虽然高产,但由于品质不好,而价格较低;由于抗逆性差,而病虫害防治、田间除草成本较高,导致了增产不增收,高产不高效情况的发生。因此,今后一个时期,高产、优质、专用、抗逆等综合性状表现好的,能提高种植业效益的品种将成为种子产品的主流,并受到农民的欢迎。
  新品种选育由传统的品种间杂交技术向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结合转变
  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一直是困扰农作物育种发展的一个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农作物品种更新较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用传统的育种技术选育新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捷高效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将成为今后农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种子生产单位采取粗放的方法进行种子生产,对种子的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种子生产的关键环节基本上完全由农民来完成,种子部门仅对其进行简单的筛选和包装,即对外出售。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中国商品种子质量问题严重,合格率较低。突出表现为种子纯度不够、净度不达标,加之储藏条件较差,种子发芽率也常常受到影响。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农业部在1995年《种子工程总体规划》中要求,强化种子的生产与加工管理,推广一批种子精选、包衣和包装新技术,到2000年,实现全部商品种子的精选加工、包装和标牌出售,50%的商品种子经过包衣处理,主要农作物种子纯度提高5-10个百分点,水稻、玉米、棉花、小麦四大粮棉作物的标牌用种量达到60%。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改变种子的粗放型生产状态,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同时,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由此可见,采取集约化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种子经营由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自给性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社会化、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种子仍以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自给性经营为主,全国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建制,都有一个归口农业部门管理的种子公司,负责供应本行政区域的农业生产用种,不准在区域外从事经营活动。因为缺少必要的竞争,导致了种子公司在生产、管理、经营上的惰性,严重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近几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首先,国家放宽了对区域内经营常规种子的资格,允许种子公司以外的单位在区域内从事常规种子的经营,最近,国家将进一步放开经营区域的限制,并对有条件的单位授予杂交种经营权。这必将导致中国的种子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参与社会化的市场竞争。同时,国际化的竞争也已初步展开,著名的美国孟山都公司已在中国开始了抗虫棉种子的销售,下一步还将介入小麦杂交种的竞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还将有更多的外国公司来中国从事种子经营。种子行业社会化、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转变 科研、生产、经营脱节是中国种子产业存在的又一弊病。
  育种、生产和销售分属不同部门,育种人不是根据市场要求确定育种目标,而是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工作,育种目标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经营单位对所经营的品种没有选择的余地。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投资种子产业热情的高涨,这种状况将得到迅速的转变,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将使中国种业的科研、生产、经营迅速走向联合。以市场为纽带,形成一批集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种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