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中国种子市场与国际贸易
来源:互联网   2006年10月12日   阅读:


中国种子市场与国际贸易

2006-7-1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出快速繁荣的局面。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加入WTO, 新的国际环境使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关系由国内竞争逐渐转向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民族种业与世界种业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1 我国种业现状与特点

    中国种业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通过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现了优良品种的多次更新换代,使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在50年的时间里,实现重大突破,创造了在占有世界1/15土地的资源条件下,负担占世界1/5人口的生存需要的奇迹。

    在农业获得进步的各种因素中,新品种高科技成果所占的份额已达 36% , 到2000年,杂交玉米等四大主要农作物的供种水平达到36亿千克,其中精选加工量达35亿千克,种子包衣量达19亿千克,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 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大体上分为:水稻2303万公顷,其中杂交稻1466万公顷;玉米1908 万公顷; 小麦2278万公顷;棉花328万公顷;大豆572万公顷。商品种子生产能力总体增加,可供生产所需的商品种子达80亿千克,种子加工能力达50亿千克,种子检验能力30亿千克,同时具备30亿千克的种子贮备能力。

    回顾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计划供种时期和垄断经营时期。计划供种时期前期初步建立了良种选育繁殖制度,形成“四自一辅”的格局,即: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良种覆盖率在50%左。 后期由于杂交制种技术的普遍应用,逐步建立了省地县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省提纯原种,地繁殖亲本,县繁制杂交种,加快了农作物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速度。但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种子商品化程度低,种粮不分、以粮换种为主,尽管后期在全国形成了以县级良种场为核心,公社、大队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繁体”,
但在文革期间发展缓慢。

    从1978年起,可以说中国的种子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即垄断经营时期。这个时期的种子工作指导方针是: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简称“四化一供”。国家通过农业部、财政部下拨近2亿元的资金, 在全国“四化一供”试点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加速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良种购销逐步由“以粮换种”过度为“种粮脱钩、货币计价”的方式,并实行县、乡、村多层次供种。到1988年我国已育成3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这个时期, 在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项目中,重点配备种子检验仪器设备和培训检验人员,保证种子质量逐年提高,同时,引进和建设种子加工生产设备,提高种子的商品率。其次,由于新品种选育周期长(一般在6-8年或以上),且投资大,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投资的需求量更加巨大,种子经营具有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是
行业凝聚度不断提高。据农业部的统计,目前进入市场竞争的机构大致在7 万家左右,其分布是:科研单位附属种子经营机构3000家,县级以上国有种子公司4400余家,原良种场1000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结构50000家,外资(独、合资) 种子公司67家以及10000余家非国有种子生产经营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种业市场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完全市场竞争的零散型特征,又同时具有垄断经营的特征。因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应用的季节性,其生产和销售活动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即生产和销售不同期,存在相当大的超前及盲目性。另外,目前,我国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众多,单一个体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度很低。据农业部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百强种业前85家销售额39.17 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总销售额的15.73%;前10家企业的总销售额为11.24亿元, 为当年销售总额的4.5%,而种业面对的消费群体是1.8亿农户,其市场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但这个市场,由于农民本身的知识、技术以及种植区域的气候差异,造成种子需求的差异,也就是说,零散型、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对我国种业产业结构分析表明,种业内部的市场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这种竞争来源于现有种业竞争者、潜在种业竞争者、品种间竞争力、种子生产和经销者驾驭质量和价格的能力以及种子用户的素质。

    1.1 现有种业竞争者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我国种业体制的主渠道为实施大田育种的科研机构和国有县级以上的种子公司,同时由各级乡镇推广机构组成分销网络;而瓜果、蔬菜、花草等经济、园艺作物的种子科研、生产、销售,则由多种类型的公司分割市场,这些机构包括专业的科研院所下属的种子公司,民营、集体、私有以及外资(合、独资)的多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以及相对独立的乡镇分销机构。

    1.1.1 国有种子公司 这类公司目前全国大约有4000余家, 其种子经营量约占种子市场的70%,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种业企业。这个集团也有不同的类别, 有种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只有4家; 另一大类是育繁销一体化的全国性种业企业,由农业部统一发放全国性的经营执照。截止到2002年4月统计, 持有全国性种子经营资格的种业企业共有48家,其中30家为国有公司,占62.5%; 还有一类则数量较大,是县级以上其余国有种子公司,大多数是种业市场的追随者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收益者。

    1.1.2 科研机构附属种子公司 长期以来, 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有相当的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是种植业进行品种更换的主要提供者。目前,随着科研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完善,有3000余家隶属于科研院所的种子公司创建并壮大;其中具有农业部认定的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有11家,占48家的22.9%,进入种业百强企业的10家,占11.8%。这类种子经营企业,由于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并控制了新品种这个种业企业争取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强势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尖锐和科研体制全面改革的进程中,会很自然地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全面转为企业,一部分会直接进入大中型种业企业,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研发机构。

    1.1.3 民营种业企业 是我国市场经济完善发展和逐步放开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后兴起的一类种业企业。他们经营的种类多以经济和园艺作物为主,即蔬菜、花卉、苗木和瓜果等,发展势头大,目前约有10000家,其经营额约占7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改革的深化,其中的一小部分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壮大成为中国种业企业的主体和挑战者,而另外的绝大部分将逐步成为市场的追逐者或退出市场。

    1.1.4 外资(合、独资)种业企业 截止到2002年, 在我国正式登记的外国独资、合资种业企业有69家,其中包含目前排名世界种业十大巨头的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我国种子经营的现行法规及政策的限制,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蔬菜、瓜果、花草种子等,其经营量约占我国这类种子需求量的50%左右。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种子市场政策的改善,外资种业企业将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逐步成为我国种业市场最有力的挑战者。

    1.1.5 乡镇种子经销商 这部分机构是优良农作物种子进入农村千家万户的最直接的渠道。大约有50000个乡镇种子分销机构活跃在基层乡村, 也是种业企业连锁直销的潜在市场。

    1.2 潜在种业竞争者

    潜在种业竞争者主要存在于农业种业以外行业的资本投入者。借鉴国际种业发展的沿革和我国经济结构行业间不断渗透的现象,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会出现一定数量跨行业的投资者,如医药、生物、化工、食品和饲料工业等,不排除部分私营企业家对种业的投入,分析其利弊,我们认为一方面会加剧种业市场的竞争强度,另一方面也会为民族种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优秀管理人才,借以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1.3 品种间竞争力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中国种业这个大市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以及农民用种需求的多样性,种业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除去价格、质量的优势外,拥有适宜对路的品种乃是种业企业内在竞争实力的体现。作为“朝阳产业”的种子产业的主体,种业企业将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视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1.4 种子生产、销售者驾驭质量和价格的能力

    据农业部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种子生产的基地约有200万公顷,从业农民有1000万户。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实行许可和委托代理制,即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实行许可登记制,并在相应的区域内,由种子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安排地块;非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行委托制。但多年来,往往容易出现合同履约率低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气候条件造成产量低、隔离区条件不符合造成质量问题,甚至由于人为的失误或干预发生的违约现象等等,同时,不排除地方政府与法规的自我保护现象。但种子生产、销售者驾驭质量和价格的能力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区别。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年度之间的制种产量水平有很大差距,歉收年容易出现伪劣种子事件。所以不论是由于生产者或者销售商的单方面不兑现合同,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诚信危机。

    1.5 种子用户的素质

    我国的种子用户主要集中在1.8亿农户,户均耕地仅0.5公顷,规模较小。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又决定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种子用户在选择品种和价值趋向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信息的极端不对称和地方政府存在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也造成农民选择用种上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种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 中国种子贸易的沿革

    2.1 中国种子贸易的格局

    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转让,中国的农作物种子出口渐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口的主要作物种子有绿肥、香辛草、麻类、瓜类、蔬菜和少量大田作物,其中,蔬菜种子出口量达到总量的40%左右,其出口额则达到近75%;到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优良的蔬菜作物种子,主要品种有菜花、耐热白菜、西芹、芦笋、甘蓝以及西甜瓜、甜菜、西洋参等;进入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反季节和特殊用途的蔬菜、瓜类、牧草种子以及林果木品种、花卉、油料作物种子,逐渐使进口种子量大出口量,形成优良种子消费的大市场。2000 年, 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3295.48万美元,其中出口5106.06万美元,进口8135.42万美元。与前几年相比较,种子出口下降,进口则呈上升的趋势。 而花卉蔬菜种子进出口额比重最大, 超过60%,其次是饲料作物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豆类和谷物种子最低;同时, 这些作物种子的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

    2.2 中国种子出口品种结构及流向

    综合近几年我国种子出口的情况分析,虽然在数量上,出口较多的种子是豆类和谷物,但从价格上看,价值量较多的则是蔬菜种子,随后排列为豆类、谷物和草本花卉种子。其中,油料作物、蔬菜和西甜瓜种子的出口价格呈下降的趋势,且波动较大。

    2.2.1 大田作物种子(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

    主要流向亚洲地区,如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越南、菲律宾、泰国和日本,还有少量小麦出口到蒙古(20吨左右)。出口数量比较大的是水稻,每年在4000吨以上,其中90%到越南;玉米和大豆主要出口到日本;近两年, 出口到越南和泰国的玉米量有所增长,大豆的出口量渐渐增长,而稻谷的出口量呈下降的趋势;大田作物种子的出口量年度间波动较大。

    2.2.2 蔬菜种子 相对于其他作物,蔬菜种子的出口去向比较分散, 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均有出口,其中,日本、韩国、荷兰、美国是蔬菜种子的主要出口地区(含预约生产部分)。但近几年的出口蔬菜种子的价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2.3 西甜瓜种子 美国、日本、荷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 孟加拉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是西瓜种子的主要出口去向地。2000年,出口到上述9 个国家和地区的西瓜种子量占出口总量的97.5%左右。而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 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省,是甜瓜种子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 其中, 美国的需求量占到84%左右。但是,其出口种子价格也呈下降趋势。

    2.3 中国进口种子结构及来源

    2.3.1 蔬菜种子 中国进口蔬菜种子的来源分布较广,但集中在泰国、 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美国、韩国和荷兰、越南、法国、丹麦、意大利、墨西哥、智利、南非以及台湾省。而前6个国家的进口量占到95%以上,品种多为甜辣椒、番茄、芦笋、菜花、胡萝卜、菜用豌豆、生菜、西芹、春白菜、春白萝卜、西葫芦、洋葱、空心菜等,进口量年度之间波动较大。

    2.3.2 牧草种子 随着国内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 牧草作物种子的进口需求量呈上升的趋势;进口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等;主要品种有苜蓿、早熟禾、黑麦草、羊矛蒿、三叶草等,用于饲料和草坪。

    2.3.3 大豆种子 大豆作为油料和植物蛋白的主要原料, 每年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进口,主要进口国为加拿大,极少量进口来源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基本上以专用品种为主。

    2.3.4 棉花种子 中国的进口棉花种子主要来自美国和以色列, 近几年从以色列进口棉花种子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是抗病品种。

   2.3.5 西甜瓜种子 进口的西瓜种子主要来源于泰国、日本和台湾省,占90%以上,其他如韩国、美国、巴基斯坦、荷兰和法国总量不超过10%; 甜瓜种子则主要从台湾地区和日本进口,总量超过90%,而从泰国、美国、 韩国和法国进口的甜瓜种子总量不足10%。从进口数量看,西瓜种子的进口量远远大于甜瓜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