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农业高新 >> 内容阅读
发挥比较优势做强特色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甘肃农业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19日   阅读:

  甘肃天然草原面积2.67亿亩,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90万亩,居全国首位,发展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的优势明显。甘肃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充足,75%以上的地区全年日照超过2500小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和糖分积累,加之水资源污染轻,化肥、农药施用量小,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潜力较大;甘肃生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油料和中药材等20多种,其中药材品种资源达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畜禽品种资源有60多种,十分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从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入手,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实行分类指导,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发展布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全省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形狭长,东西跨度1655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年均降水量约300毫米。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8%,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509万亩。累计修建梯田2726万亩,占山旱地面积的74%,初步走出了一条“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截至2004年,全省人工造林3119万亩,封山育林867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9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三化”草场3114万亩,建设草场围栏2500万亩,初步遏制了草原“三化”加剧的趋势,恢复改善了草地生态系统。发展农村沼气用户13万户,对保护林草植被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宗农产品实现了省内总量平衡,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全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511万吨增至2004年的806万吨,人均310公斤,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瓜果菜、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和外销。2004年,油料面积发展到500万亩,产量49万吨;棉花面积103万亩,产量11万吨;蔬菜面积425万亩,产量810万吨;林果面积503万亩,产量141万吨;瓜类面积50万亩,产量103万吨。生猪存栏656万头,商品猪肉49.6万吨;牛存栏390万头,商品牛肉11.4万吨;羊存栏1409万只,商品羊肉11.7万吨;奶牛存栏6.8万头,鲜奶产量26万吨;禽蛋产量14万吨。水产品养殖水面31万亩,上市鲜活水产品1.52万吨。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化布局已经形成   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结构调整,全省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主导产业和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鲑鳟鱼、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目前,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为71.23.425.20.2,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接近50%。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6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肉用羔羊、酿酒葡萄等10多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750万亩,加工草产品30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823万亩,鲜薯产量850多万吨;中药材面积210万亩,产量34万吨;啤酒大麦、啤酒花154万亩,产量50多万吨;杂交玉米制种面积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1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接近40%,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河西走廊灌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成为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山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起步较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70个,龙头企业发展到1187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有84家,带动农户数162万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35%。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30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850元。订单农业面积发展到980万亩。全省兴建各类农产品市场2303处,其中批发市场141个,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23个,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48个,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累计制订各类农业标准1000多项,建成或基本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45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95万亩。全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达到51个。兰州市在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质量安全水平连续多次保持前三位。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农业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组织实施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计划,推广了优质专用粮食、蔬菜、瓜果、畜禽、水产、牧草等六类新品种,农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节水、无公害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综合配套养殖、农机化等八个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全省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8个。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骨干和带头人。推广集雨补灌、注水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和地膜覆盖、膜侧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7%。   将劳务经济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培育,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围绕家政服务、缝纫、保安、餐饮、建筑等工种,以定点、订单和定向培训的形式,组织开展了农民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年输转农村劳动力300多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0多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在未来几年里,甘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抓重点”,就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省性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优;“强基础”,就是配套完善动植物良种繁育、农业科研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保安全”,就是要保持省内粮食总量产销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新世纪的陇原大地,正以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优惠政策,敞开胸怀,广聚人气,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迅速崛起的马铃薯产业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目前种植面积达823万亩以上,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10,鲜薯总产量突破85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每年鲜薯外销量325万吨;年粗加工、精加工马铃薯淀粉20万吨以上。我省生产的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已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等地区。定西市是我省马铃薯主产区,也是全国马铃薯商品薯及种薯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所产马铃薯商品率为73%,外销量达127万吨。2001年该市渭源县和安定区被国家有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马铃薯之乡”。   蓬勃发展的草畜产业   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场2.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9.4%;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90万亩,居全国第二;工业饲料年产量居西北第一;牧草种子基地22万亩,产量5400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产业链逐步延伸,全省现有牛存栏390万头,商品牛肉11.4万吨,羊存栏1409万只,商品羊肉11.7万吨。全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产业群不断扩大,已发展规模养殖户69万户,规模养殖场4135个,养殖小区888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30%。   优势凸显的制种产业   甘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制种的面积大,是生产多种农作物种子的理想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23万亩,产量41万吨,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对外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落户。马铃薯脱毒种薯、牧草种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40%和13%。   效益显著的中药材产业   甘肃素有“中药材基因库”之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目前经营的主要有450多种,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两市冷凉阴湿山区。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产量3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地道药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25%,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岷当”、“纹党”等品牌驰名中外。岷县、陇西县、渭源县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   规模壮大的优质果品产业   甘肃具有发展优质果品的条件,果品产业已被列入国家11个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之内。目前已经形成河西、中部、泾渭河流域、陇南四大主产区,全省水果生产面积已达496万亩,产量140万吨,商品量104万吨,产值12.84亿元。其中苹果、梨、杏、枣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六位。每年有25万吨各类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地区,秦安蜜桃、花牛苹果等一批知名果品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   链条不断延伸的酿造原料产业   甘肃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国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造葡萄的最佳生产区域。目前全省啤酒大麦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5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啤酒花种植面积4.4万亩,产量9622吨,居全国第二;酿造葡萄11万亩,产量3.2万吨,居全国第五。在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已建成葡萄酒生产能力4.5万吨、啤酒生产能力30万吨、麦芽加工能力25万吨的生产线。“莫高”牌系列葡萄酒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成为中国葡萄酒十大品牌之一。   绿色安全的反季节蔬菜产业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和高原夏菜基地,目前已建成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等五大蔬菜生产区域。蔬菜播种面积425万亩,总产量811万吨;建成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00多个,年批发蔬菜370万吨;已建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40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4个,75个产品通过了全国统一标志产品认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92家。   方兴未艾的乳制品产业   甘肃利用丰富的草场和农区饲料作物及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牛乳制品产业,全省奶牛饲养量达到7.6万头,乳制品产量达到26万吨;一批规模化液态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粉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兰州好为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日处理鲜奶200吨以上的进口设备生产线,建立了8600多头奶牛存栏的奶源基地,与2300多户农户以合同形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好为尔、酒泉好牛乳业、兰州庄园、佳佳、雪顿等一批乳制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科技领先的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天水高新技术园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依托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所),聘请石元春、朱德蔚等国内顶尖专家为技术顾问,在园区建立了中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选育、试验示范国内外航天新品等7大类140多个品种,其中航遗1号黄瓜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推广2万多亩,航椒1、2、3号、航豇1、2号、航遗2号番茄、太空菜豆1号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在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园区选育的花卉荣获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4个。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日趋明显,被省委组织部、省计委、省农牧厅、省科协确定为全省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被省旅游局申报为国家一级旅游定点单位。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