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仁:走特色农业之路 建绿色经济强省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20日 阅读:
走特色农业之路 建绿色经济强省
王学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边疆省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和举措,依托云南农业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云南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培育起了烟、糖、茶、胶等一批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是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使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不断巩固和提高。与此同时,充分依托云南资源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做到以“特”确保产业在形成初期得到生存,以“特”促使产业在发展的中后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特”创立占领市场的品牌。目前,畜禽产品和花卉、蔬菜、药材、香料、咖啡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为全省经济不断“上台阶、有后劲、创一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我们始终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力量,坚持“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方针,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扶持发展有经营能力、与农业相关、与农民相联的龙头企业,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在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努力突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区域界限,真正做到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发挥带动作用扶持谁,促进了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截至2004年底,全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85家,其中经国家和省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47家,涌现出了云南红葡萄酒、宣威火腿、晨农绿色食品、景谷林业、隆格兰花卉等一批知名品牌,实现销售收入192.4亿元,辐射带动685万农户增收32亿元。
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特色经济发展,走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我省始终把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抓实抓好,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按照坝区、热区、山区、半山区、高寒山区的不同特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使种养品种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转移,由分散产区向规模化产区集中,努力做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目前,基本形成畜禽产品、烟草、甘蔗、茶叶、橡胶、热带水果、优质稻米、杂豆、花卉、蔬菜、药材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呈现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扩大对外开放,走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云南农业产业与周边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以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市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合作的方式和渠道,以大开放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一方面加大农业“引进来”的力度,拿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品吸引外来资金投资云南农业,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提高了花卉、酿酒葡萄、小粒咖啡、特色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了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利用我省农业技术和管理的比较优势,开展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的合作,不仅组织良种、农产品、农业机械设备输出,而且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出国建设基地、兴办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云南地处我国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大江大河上游,生态保护和建设事关全国可持续发展大局,对邻近国家也有较大的影响。多年来我省一直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任务,以遏制水土流失为战略重点,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和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坚持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坚持把退耕还林与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起来,与异地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使群众的长远利益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群众“退得下、稳得住、有生路”。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积极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建设了一批林产业原料林基地,培育了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努力促进云南林业由“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向“大资源、大产业、高效益”转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云南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弱,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在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同时,以坡改梯和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加强高稳产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的方针,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搞好以“润滇工程”为代表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山区、半山区以实施“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把水利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时期将是云南发展的关键时期。云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机遇。要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要求,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十五”期间奠定的良好物质条件和产业基础,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科技牌、区位牌、资源牌,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造名牌,逐步建立开放型的、产业有序更替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作者为云南省委副书记)
(责编:陆全君)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信息作者:王学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