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
“有了滴灌太好了,阀门一开水就送到菜根上,省水省肥不说,这菜还不爱得病!”10月1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乡节水示范园区里,49岁的农民李淑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几年前,她浇一亩菜要花水电费30多元,现在采用膜下滴灌后只需6元钱。松山区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0万亩,年节水0.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省出了一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
松山区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农业县,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松山区委、区政府认识到,只有“拦蓄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三水归田”,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远之计。
针对西部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的实际,松山区推行了“水窖集雨”+“作物覆膜”+“坐水点种”的旱作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已建成水窖500座,集雨塘坝35座,抗旱坐水点种面积达到8.9万亩。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金河灌区,是一个灌溉面积近50万亩的大型灌区,为了解决渠道渗水、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松山区利用5年的时间,投资3.1亿元,实施了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工程。如今,已完成干渠防渗衬砌11.6 公里,改造骨干建筑物18座,年节水量达3000多万立方米。在城子乡喇嘛扎子村的万亩节水示范园区,采用地埋管和喷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后,每亩用水量减少80立方米,节约渠道占地40多亩,还带动青椒制种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松山区在井灌区投入节水建设资金1.1亿元,新打配机电井520眼,埋设地下管道1645公里,衬砌渠道225公里,初步形成以管道灌溉为主,喷灌、滴灌、防渗渠为辅的节水农业格局,年增加粮食产量0.66亿公斤,年节能1159万千瓦时。
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让农民自己管水,这是松山区发展节水农业中的另一步棋。自2000年开始,松山区先后对4050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了长效节水机制。水地乡东新井村成立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后,实行了“一把锹”管水制度,每个小组只能按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水量浇地,农民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原来白天浇地夜里不浇、纵水入沟的现象大为减少,灌区节水率平均提高了10%。老府镇万亩灌区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后,承包人为确保自己的利益,精心维护渠道,合理安排灌溉顺序,昼夜巡渠,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每轮灌水由原来的10天缩短到6天,平均每亩水费下降了1元,年节水达300万立方米。
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