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整体形象 农科村的“变脸”与“变脑”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31日 阅读: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上世纪90年代名声远扬的农家乐“鼻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度沉沦———
18日正午,郫县友爱镇农科村。花木簇拥的大坝子里,一摞垒起有两三人高的蒸笼冒着气,几十平方米白生生的磁砖灶台上摆满各种碗碟;端菜跑堂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上千人海吃着乡村“九大碗”,规模空前的坝坝宴正在这里举行。
村里100多农家乐家家客满,新建的村道上还有不少游客在找落脚的地方……望着这火爆十足的人气,累得一塌糊涂的村委会主任宗竹林心里舒坦,近年来压在心头的忧虑淡去。
“那天肯定有上万人……”22日,意犹未尽的宗竹林对记者说。在这个农家乐“带头人”的记忆里,这样的场面还是七八年前出现过。
农科村一度大名鼎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村里一些头脑灵光的群众利用自己擅长川派盆景的技能,将各自庭院的盆景、苗圃、根雕、字画等展示给城里人观赏,并做起餐饮生意,城里人利用节假日到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田园风光,农民也从经营中增加了收入。红遍全国城郊农村的农家乐就这样发端。
“那时的农科村好红火哟。”老宗对记者回忆,“最高峰时村里一年要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靠着农家乐和花木种植销售,农科村的群众富裕了。外地许多人也来学习参观,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方式被迅速“克隆”,成为各地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路子。
农家乐的发展如火如荼。在激烈竞争面前,没什么变化的农科村吸引力急剧下降,经营户们日益感到游客的冷清,“2002、2003年两个年头,到村里来玩的游客只有七八万人。”老宗对记者说。与此同时,先有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后有幸福梅林,在成都“闹红了半边天”。
“我们坐不住了,我与老宗等人到红砂村和幸福梅林都去看过,县上和镇上也派我们到上海、昆明等地学习,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村支部书记吴彬说,“差距是全方位的,人家整体规划,我们单打独斗;人家风貌鲜明,我们设施简陋;人家现代管理,我们观念依旧……”
农科村谋划“变脸”。
请来专业设计机构,编制了农科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景观风貌、社会事业发展等系列规划。突出“中国盆景之乡、东方兰花艺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大主题;功能上注重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风貌上彰显“古蜀文化之乡、川西民居风格”特色。
“老脸人家不喜欢看,抱着以前的死脑筋更竞争不过人家。要变脸,先得变脑。”宗竹林说。
旅游、餐饮协会应运而生,经营大户在协会带领下外出学习;高级厨师和管理人员被请进来传艺;天津凯立等社会资本也被引进农科村,一个中华盆景园的打造就投资上千万元。“引进老板来帮我们打品牌。”宗竹林说。
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安排下,全村由专业施工队逐户进行建筑风貌改造,景区环境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综合改造工程随之展开,200多农户的住房变成了粉墙青瓦、赏心悦目的川西民居;650米骨干道路旁,精心营造绿篱和景观小品;统一规范的指示标识、店招店牌和经营户的服装、餐具等,村子的形象整体提升。
整体包装营销紧锣密鼓。民间收藏展、盆景根雕艺术展、兰花艺术展、厨艺大赛等,告别了两餐麻将玩一天的单调。农科村又红火起来,今年五一和国庆两个黄金周,农科村接待游客达10万多人,经营收入300多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67%。
农科村人眼界开阔了。他们不再守株待兔,而是积极走出去推销。一个2005中国·国际美食节郫县分会场的大型主题活动,使崭新的农科村为更多的游客所知。
“我们还有大手笔。”宗竹林透露。据了解,该村引进4亿元投资打造农科新村的计划已正式启动,目标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农科村”。
董锐邓草秋本报记者邹渠 编辑:邱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