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牧还草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国家已投入中央资金42.2亿元,安排建设任务2.9亿亩。今年第二批1亿亩任务也有望于近期下达。这是记者从8月19日至20日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退牧还草工程经验交流会上获悉的。
退牧还草工程是指通过围栏建设、补播改良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草原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据了解,截至7月底,2003年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2004年工程建设任务到8月底可全面完成。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宁夏已经累计退牧还草900多万亩,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草原植被覆盖率和产草量,草原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盖度分别增加了50%、20%、25%;内蒙古项目区草地平均覆盖率由禁牧、休牧以前的6%—30%提高到8%—42%,多数地区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鄂尔多斯市可达到30个百分点;四川省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率从45%提高到58%,平均每亩年减少水土流失190公斤,工程区内地上生物量比工程区外每亩增加近61公斤;新疆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7个百分点,亩产鲜草提高2.4公斤;甘肃禁牧区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5%—10%,休牧区平均提高5%—7%,牧草绝对高度平均提高10厘米以上。
7月份,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了联合检查。从检查结果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牧民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保护草原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总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代价小、效果好,不仅有效带动了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而且不存在“反弹”问题,被广大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次会议对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即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促进草原生态建设与牧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必须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必须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为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使退牧还草工程继续扎实深入实施,会议要求,要切实把退牧还草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让广大农牧民满意。要进一步加强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组织领导,主要是切实加强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强工程的监督检查,抓好工程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工作;要严格实行各项草原保护制度,继续落实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加大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力度;积极扶持和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切实解决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宣传为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白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