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种子产业如何发新芽
来源:   2011年08月10日   阅读:

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种子产业必须有新的突破
部分种子企业从体制上并没有与科研院所完全分开,用国家项目经费研发出来的种子成了自己经营的商品,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而且由于科研院校的经费不足,就把商业育种作为创收措施,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
站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种子产业必须有新的突破。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指明了今后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种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管理、科研、企业,种子产业的各环节如何形成合力,乘势而上?记者进行了采访。
政府管理
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实现种子源头追溯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廖西元说,强农先强种。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种业发展事关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说,发展中国现代种业,必须明确政府、科研、企业的三者定位,前两者都服务于种子企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种业发展之路。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意见》明确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促进我国现代种业的加快发展,必须 “产学研联合”和“育繁推一体化”。据介绍,中央财政将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为种子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免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子生产经营所得税,在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制度,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种子要发芽,环境要优化。
首先提高两个门槛。一是“品种准入门槛”,提高农作物品种审定要求、标准,解决“多乱杂”问题;二是“企业准入门槛”,要对种子企业生产、营销、科技等提出明确要求,培育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
其次,实现营销模式变革。要改变现在多层次、多环节的代销模式,切实转变为从种子生产到农民用种的直销模式,实现种子源头追溯。
第三,切实加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种子生产、市场等经营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说到提高种子生产经营的行政许可门槛,一些小企业人心惶惶,其实大可不必。提高许可门槛不是要消灭小企业,只是不给这些小企业独立的种子包装权和商标权,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代理商或销售商,照样可以做得很好。其实,现在得到市县级行政许可的大多数种子企业也只是在搞代销或代理。
科研创新
院校将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大型种子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我国近九成的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而“单位育种”有明显缺陷,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说,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办的种子企业,近十年来对中国种业的发展和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种子企业从体制上并没有与科研院所完全分开,用国家项目经费研发出来的种子立即成为自己经营的商品,对其他种子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且,由于科研院校的经费不足,就把商业育种作为创收的主要措施,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很难形成联合攻关,院内“所自为战”、所内“室自为战”、室内“组自为战”,甚至互相封锁、互相窃取的事也时有发生。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说,品种选育是个复杂的过程,由若干个技术环节组成了系统的产业技术链条,育种只是这个技术链最接近市场端的下游环节,前期还有收集种质资源,改良和开发这些基础材料成为育种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以及育种方法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这些属于上中游环节的公益性研究,需要由国家科研单位来承担。
李立秋说,有关部门会出台一些配套政策,科研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大型种子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个基础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分工明确的种业创新体系就会形成。目前,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已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因此,实行“事企脱钩”,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心的“科研单位不干了,企业又担不起来”的现象。
种子企业
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和整合各类资源是种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国际种业发展经验证明,企业强则种业强,龙头企业是国家种业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是国家种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将是种子企业的第一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教授说,仅仅买卖别人的品种权,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种子企业应将利润的重要部分反哺到种业科技的发展中去,只有技术领先才能保证未来的种业领先。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未来我国种子企业竞争将逐步转移到自主研发能力上来。万向德农目前已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建立8个育种研究中心、7个综合试验站,构建起规模化、程序化、信息化的育种体系,并且有一批自主选育的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同时还通过引进外籍科研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不断提高智力资源对公司科研发展战略的支撑。
东亚种业董事长徐福春则表示,应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种业公司成功经验,坚持“崇洋”而不“媚外”。一方面加快建立国际现代企业制度和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自主创新、经营的能力,另一方面建设推广服务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隆平高科总裁刘石表示,争取5年内年科研经费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同时建立种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现代工厂化科研体系,促进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
外资进入
促进了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种业前50强的市场占有率已提高到25%以上
目前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有人担心,种业兼并重组,国内种子企业怎样以小搏大,以弱对强?是否会出现外资企业“攻城掠地”的现象?
首先要看到,从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对丰富我国农作物品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要看到,参与市场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已经打下良好基础。近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件,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
而且,种子企业产权多元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140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
张世煌说,国务院的《意见》针对性很强,关键是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三个目标: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大企业,促成管理体制创新和改善种业管理。我国8700家企业的产业资源和近千家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都需要重新配置,才能发挥出竞争优势。要促成小企业的合理转型和资源重新配置,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地位、资源特点与竞争优势,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