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2015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力争达3.9万亿元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02月28日   阅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粮食加工要以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和传统主食品、杂粮(豆)及中餐菜肴的工业化生产为重点发展方向。“规划”预期,到2015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形成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
鼓励企业“走出去”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规划”要求,稻谷加工业要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留胚米等产品比重,积极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集中利用米糠资源生产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糠蜡、肌醇等产品,有效利用碎米资源开发米粉、粉丝、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用类产品。
小麦加工业要提高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产业化。鼓励大型企业利用麦胚生产麦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麸皮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等产品。
玉米加工业要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玉米主食、休闲和方便食品,严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保证口粮和饲料用粮需求。
大豆加工业要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
薯类和杂粮加工业要重点发展薯类淀粉和副产物的深加工。鼓励发展薯条、薯片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杂粮主食品加工,加快发展各种杂粮专用预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冻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重组建设大型骨干企业
坚决遏制玉米深加工盲目扩张
“规划”指出,要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产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形成米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稻谷800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结合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在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强筋、中强筋、弱筋专用粉生产基地,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骨干企业。
在玉米主产区和加工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力度,坚决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在合理水平。培育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在马铃薯、甘薯的主产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马铃薯6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和年处理鲜甘薯4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产区,适度发展年处理鲜木薯20万-30万吨的加工厂和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杂粮加工业。
“规划”预期,到2015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形成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理稻谷2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