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来源:农民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阅读:

2012年是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题,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大项目全部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层面,可以说,农业科技的春天已经到来。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紧紧围绕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创新理念,大力实施“两开”方针,努力打造“三支”队伍,全力搭建“四大”平台,为全省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一个理念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
黑龙江省农科院率先提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创新理念,已成为新时期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共识,写入农业部文件和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哈尔滨宣言》,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推广。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能力明显提升,正向国际一流农科院的目标迈进。回良玉副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就是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实施“两开”方针向国际一流目标迈进
向国内开放。主要面向全省“三农”开放,通过在全省建立科技园区、开办专家大院、培育致富项目、开展科技培训,面向各级政府及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全面开放,与全省各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大学、银行、学校、部队等进行广泛合作,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同时与全国各省市农科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中国农科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了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正在黑龙江省筹建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
向国际开放。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长远的合作关系。先后从国外引进人才1384人次、种质资源近5000份、新技术30余项。成功举办“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和“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加速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解决了科研生产中的大量关键问题,并扩大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三支”队伍建立全方位人才体系
科技创新团队。黑龙江农科院根据科研和推广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现有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创新队伍。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聘请7名院士成为院共享院士。在全国农科院系统率先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设立了23个分站,吸引220名博士后加盟,被国家人社部批准为全省唯一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特别资质的科研工作站,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称号,接受了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建立了与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和名称对应的院级学科梯队,确定了177个不同层次的学科建设创新队伍。目前,全院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4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8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4人,博士90人、硕士425人。
成果转化团队。建立了成果转化团队,组建千人核心团队,直接参与成果转化。按各县主导产业组成农科院专家团,与县乡农技人员捆绑联动,培养带动种养大户、技术能人,形成省县乡一体化农技推广万人网络团队。全院建立了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科技成果推广人员与科技创新人员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分房等方面同等待遇,吸引大批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坚持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2003年以来全院有28名科技人员因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贡献突出,被晋升为研究员和推广研究员。
科技管理团队。为使各研究所(中心)的研究任务和方向更明确,避免各研究所低水平重复建设,全院以服务科研和推广工作为目标,整合各研究所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采取干部竞争上岗的方式,不断创新和优化科技管理队伍。
搭建“四个”平台挺进现代化大农业主战场
搭建创新平台。在省级财政每年3600万元专项资金的有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大豆、玉米、水稻、畜牧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了检验检测大楼、寒地植物基因银行、专家公寓和4座万米智能化温室等科研基础设施,新增各类仪器设备1100多台件,仪器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争取到国际中心、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46个,国家级、省部级大项目512个,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1项,省长特别奖3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76个。2011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科技人员与农民共同开展的5大粮食作物超级良种良法大面积示范实现了重大突破,水稻新品种龙粳31大面积示范亩产达到764.16公斤,被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为东北早熟粳型超级稻;“克单14”玉米在黑龙江省北部示范亩产达到639.6公斤;“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小面积示范高产攻关平均亩产达到364.53公斤,创造了黑龙江省大豆单产的最高纪录。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批示:“认真研究这些科研成果,积极推广有关成果,对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试验推广的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希望农科院不断总结经验,再创佳绩。”
搭建转化平台。2003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对全省经济十弱县进行科技帮扶,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2005年,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黑龙江省农科院科技帮扶十弱县的经验,在25个县(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2007年覆盖全省67个县(市、区),其中省农科院承担34个县(市、区)。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形成以“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致富项目、科技培训”为载体的院县共建模式,被农业部列为十大农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推广,“专家大院”和“院县共建”被写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还与全省67个村开展院村共建。农科院与甘南县兴十四村合作共建的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为黑龙江省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成果“集散地”。科技的注入使当地各类农作物产量提高30%以上,马铃薯亩产突破万斤,该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36万元,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两年翻一番”。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三赴兴十四村检查指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农科院是“深圳速度”,要求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建3个现代化高效农业试点,并决定由农科院向全省选派30名科技副县长。
搭建支撑平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辟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面积8410亩,规划投资30亿元。目前,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科研展示功能,今年即将建设完成。同时,即将启动黑龙江农业科技展览馆建设,打造全省农业大全。省委书记吉炳轩和省长王宪魁多次到示范区现场办公,将示范区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第六园区,提供了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在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城启动建设了45层的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厦。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建至地上32层,完成投资3.78亿元,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亲临建设现场,并指示要建成国际一流、全国第一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三亚市启动建设了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园区占地268亩,预计总投资5650万元。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全部建设完成。届时,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科技培训、成果展示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在哈尔滨市整合黑龙江省农科院全院种业资源组建了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集团注册总资本1.41亿元,在黑龙江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建立了创新中心和营销服务网络,努力保障全省用种安全。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种业骨干企业(名列全国种业50强第38位)、全国诚信3A级企业、黑龙江省种业十强等荣誉称号,力争3~5年内进入全国种业十强,并完成上市准备。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大项目建设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吉炳轩和省长王宪魁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化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重点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展览馆,创建海南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构建龙江农业科技高地。
搭建农业人才培养平台。成立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分院,对农业第一线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对涉农单位、农业市县和农业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培养,针对其工作实际设立课程,并以其工作实际安排导师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了适于在农业生产中领导或发挥核心作用的一大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人才。分院在中国农科院17个教学点中成为招生人数和教学质量双第一的单位。依托中国农民大学,开展精英农民专业技能培训。2011年初创办中国农民大学及24个分院,以“精学农技,专能致富”为校训,创立教学新模式,以研究所构建学院及教研室,设置适合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在民主园区设立中国农民大学校部,已建立16个教学基地、18个长期培训班,招收学员961人;14个专业的短期培训班72期,培训农民达5000人次;开展农民普及教育200余期,培训农民5万人次。依托院县共建、院村共建,开展农民普及性培训。组织各学科专家与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按照“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深入乡镇村屯,通过举办大型农业科技培训专场、农业科技大集和深入田间地头心对心手把手等形式,直接把专家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品种给农民培训,并选择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全省涌现出3万多“土专家”和“田博士”,有20多万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同时使县乡农技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80%以上能够熟练进行科技培训和生产指导,为各县留下一批“靠得住、留得下、永远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伍。多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万多期、500多万人次,培训实现了专家到村、技术到户、指导到田、要领到人。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全国首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黑龙江省委对2012年全省“三农”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是:要坚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牵动,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以现代化大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整体规划和目标,以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为当前工作着力点,力争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黑龙江省农科院在新的一年将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精神和“开放办院”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创造一流成果;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培养拔尖人才、打造一流创新团队;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宗旨,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做出一流贡献。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发展,跻身国际一流农科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