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
来源:中国农业新农网   2012年05月18日   阅读: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预测,我国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国之命脉;农业兴,则百业稳。我国农业现代化目前处在什么水平?制约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推进农业走向先进水平?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主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然而,“八连增”的背后,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尴尬。新生代农民哪里来,种田积极性谁来保护,职业化农民如何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抛出的种种疑问,直指我国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遭遇的“烦恼”。
“截至今年,我国已连续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依然属于‘后发追赶型’。”何传启援引《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很显然,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农业水平亟待提高。
何传启说,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人口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均淡水资源较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态安全存有隐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总体不高,等等。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何传启表示,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数据显示,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的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何传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做法。”何传启说,中国可以充分用好四个原理,即:“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木桶”原理,找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并尽快改进;“比较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创新开辟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没有让农业农村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后腿,现代化建设的几个轮子协调前进,从而顺利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三化”关系,农业发展支撑不了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现代化进程遭受挫折。从国内实践看,新中国发展史上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的时候,经济社会都能繁荣发展。
何传启指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从农业税收向农业补贴的转变过程,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农业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此外,科技和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始终是农业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基础。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收,走上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而且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领域。方向已定,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一定能走出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不仅造福中华民族,而且造福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