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
来源:   2012年06月05日   阅读:

 一、安全主粮与生物武器

  转基因农产品作为食品、饲料的有毒有害性,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最高国策决策这样的重大社会问题。

  中科院陈君石院士曾经就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表过这样的说法:“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毒物质、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注1)――这种错误的判断性言论,出自一位拥有最高科学头衔、负责我国13亿人口粮食安全的泰斗级人物之口,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因为现有的国内外大量研究报告,甚至包括美国政府官方网站的公示,都显示了转基因食品具有严重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甚至已经造成了伤害,这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把他个人的这个判断性结论完全否认了。

  公众已经开始怀疑,为什么在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些人惯于盲目宣称“转基因食品很安全”的看法?这到底是因为知识陈旧、被人以讹传讹,还是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主粮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是无需多说的,我国13亿人口正“与日俱增”地吃下进口和自产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公众日益严重的关注,当然,这和陈君石院士所表达的愿望有点背道而驰。

  广义的安全食品含义,是指具有对人畜的生理和健康无毒性、无害处,在营养上符合现有专业界定所要求的食品。它必须是在人畜摄食后,对机体具有营养、有益处,不会对人体动物身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能够造成常规食品不安全的因素,基本上都是外源性因素。其中包括: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农药残留、禽兽药物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等因素,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这些因素主要是被加工食品和食品原料受到污染,结果导致了人类食品的不安全。这一大类被称为有毒害性食品,其毒害性不是来自食品原料自身的、内部的原因,而是来自于外在的因素。因此,绝大多数经过几千上万年种植的传统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只要排除了受污染的情况、能够采用传统的正常手段种植、养育和加工,其品质都可以被认为是安全的。

  再来看本文讨论的主题:“无毒也可以有害”。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性,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它与传统食品安全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它来自转基因生物技术品种的新特性:从分子生物学(细胞以下组分单位)角度看,它是一个完全的“新品种”;因此,这里需要一个如何判断一个“新品种”安全性的新标准。反过来说,如果硬要拿人类历经千万年己熟悉的传统食品安全标准去套,那么我们可能只涉及到外源性的食品“有毒”因素,而这只属于外源性问题的范畴。对转基因食品这样的新型的生物,其中的问题来自细胞层次以下的更微小单位,用“外源性”毒害因素理论去找,的确是找不到“有毒”的证据的。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对畜禽生命引起的问题,是内源性的不安全性。能够与这种性质的危险性相比较的,只有当年日本的731细菌战部队的细菌战研究、美国的原子弹研究――即生物武器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

二、转基因主粮:毒从何来

  有害即是有毒,只不过毒与害的方式都改变了、或者还没有被承认而已。转基因食品已经造成了人体和动物伤害,证据己遍布天下:从中国到美国到阿根廷――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无外源毒性,但是出现了内源性有害因素”,毒性从外源性变成内源性了。

  已经被发现的转基因农产品有害性问题是:营养成分改变了、外源转基因片段不能在消化道中降解,或无法用工程手段消除、出现了疑似新的未知蛋白质成分(毒性尚待确定、定义和归类),以及配套使用的有害农业化学物质超量残留(如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这也属于外源性毒害)。

  应用于抗虫类转基因技术中的Bt毒蛋白,被植入了农作物,Bt过去被认为只针对特定昆虫,对人和动物没有影响。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以往的判断严重低估了Bt毒蛋白的变异性和非特异性,这种针对鳞翅目昆虫的毒蛋白,实际上可以经食用、通过肠道进入各种动物体内(鱼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已知可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育、特别是生殖系统造成重大伤害。

  这些问题已经足够严重的了,但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我们过去完全不了解的、更新的问题。然而,制造转基因主粮的全球利益集团和它雇佣的技术代言专家们,却把不少事实真相一一掩盖,不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在发现新问题时客观地向公众传播、承认新问题存在的事实,反而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扭转逻辑,坚持把传统的旧模式套用在新问题上,像陈君石院士那样,致使公众长期被误导,连媒体中的不同观点也未得到客观的事实辩论,因此各种似是而非的“转基因主粮安全”谬论流传甚广。

  2011年9月20日,中国南京大学张辰宇等专业团队发表的“微小核糖核酸”研究报告(注1),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食品安全全新的启发性概念---转基因技术产品即使“无毒”也可以有害;连毒性尚待确定的未知新蛋白质,都不属于这里所说的“无毒也可以有害”的全新范畴。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

  三、 mRNA“无毒”但可以有“害”

  中国南京大学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约可以这样概括:植物性食品(稻米)中独有的一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分子量极小、性质很稳定,被实验证明能够通过消化道直接进入哺乳动物和人体、进入血液,迅速结合于目标器官的细胞,参与调控某种人体基因的表达,也就是参与了某种人体的生理过程。

例如,大米中特有的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编号为MIR168a,在以大米为主食的人体血液中被发现,并以较高的浓度存在,它被发现可迅速结合到肝脏细胞,其功能为调控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液中被清除的速度。这是一个前所未知的发现:

  在不同“界”(植物界,动物界)的生物之间,竟然有着生物信息的直接交流。另外,小分子蛋白质和酶类物质不能被消化成氨基酸,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了“转基因食品很安全”这个假设的全部理论基础。

  植物中的微小核糖核酸与动物和人体的这种直接关联、生物体之间跨“界”的直接生物信息交流,很可能就是千万年以来,人类和作为食品的生物物种在基因水平上一直都保持着的生物信息交流,也是人类与作为食品的生物体共同进化、相互适应的一个科学证明,只是过去我们无法证明而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古老的经验判断,可能也会据此得到科学的解释。

  同时,微小核糖核酸能够直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这个发现,同时也把转基因生物武器的“发射”问题很轻易地解决了。基因武器的“弹头”,可以设想为针对靶标基因的特定的DNA序列(基因或基因组)。这个弹头DNA(基因片段)的设计,包括转录序列(转录出微小RNA),也包括启动子在内的其他基因结构部件。下一个问题是“发射”。要让某种RNA完成对靶基因的攻击任务,还必须要求这种RNA能够顺利地侵入靶基因所在的组织细胞。微小核糖核酸跨界起调控作用的发现,解决了基因武器的发射困难――用微小核糖核酸作为基因弹头的载体,植入或插入农作物,开发成食物农作物品种,推广种植商业化,给目标人群吃下去,就行了。在食品农作物上做这样的基因改造,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困难――由于微小核糖核酸只需要十几到二十几个核苷酸,因此,不仅转录序列设计简单,人工合成也很容易。

  现在,只要能实现这种转基因食品的引入、生产、投放(激活),引导目标消费者群体食用,一场不见硝烟的世界级基因战争可能就打完了。这同网络黑客攻击的“肉鸡”激活机理之间,有着难以言传的异曲同工之妙。

  转基因食品“无毒也可以有害”的道理,深藏在生命科学中。简单地说,如果细胞中出现了一段与某种正常的mRNA碱基排列顺序相反的一段单链的 RNA(反义RNA),那么这段反义RNA就会按照碱基互补对接原则,与mRNA相互吸引而成为双链RNA 。这种变化,形象地说,相当于原来正常的mRNA被另外一段反义RNA“抱住”――在这里所需要的,仅仅是一段可以有效“抱住”目标人群的特定mRNA的微小核糖核酸。“抱住”的后果是:或者导致靶标mRNA的降解,或者阻止靶标mRNA进行“翻译”,结果都是导致不能完成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蛋白质的合成。

  包含了这样的microRNA的转基因新技术产品食品,也许的确可以按照常规食品毒性的原则,“合理”地归入“无毒”一类,因为用基因工程完成的创新,确实没有造成任何有毒物质――即按照常规理解的、已知的内源性、外源性有毒物质,或者任何一种有毒有害物质,诚如陈君石院士所言。它仅仅造成了一种微小的“反向mRNA”,它的功能也不是直接产生任何明显的毒害,而是“抱住”目标人群体内的某种目标mRNA,使相应的某些功能不能表达,如造成发育迟缓、丧失生殖能力,等等。(注2)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既可以是制药,更可以是以食品、饲料为外形的生物武器――前景是非常可怕的。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

转基因农产品:无毒也可以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