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大田种子 >> 内容阅读
首个小麦“千斤市”的启示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阅读:

从小麦单产“千斤县”到“千斤市”,驱动力的内核是农业科技
从2010年下辖的涡阳县成为安徽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到今年成为安徽省首个小麦“千斤市”,亳州只用了3年。而在过去7年里,亳州小麦连续丰产丰收,单产水平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像全省一样,以小麦高产攻关为抓手,集成推广各种关键技术,是亳州小麦单产成功越过千斤的关键。 ”亳州市农委主任应国君说。
涡阳县陈大镇农民孙子富所在的孙老家村,小麦种植近4000亩,村里的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近百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机械化,村里的专业植保队定时对小麦进行化控、除草。今年夏收,孙老家村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
在涡阳,去年县财政投入1490万元用于提高播种质量、秸秆还田补贴、极端灾害天气避灾应急。深松、播种、追肥和植保补贴达1400万元。 “全县180万亩小麦中,优质高产攻关面积15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 ”涡阳县农委主任马超说。
“原来小麦品种不行,怎么种产量都上不去。 ”涡阳县义门镇刘老村全国种粮大户潘勇说,在换种了周麦18等良种后,去年3400亩小麦平均单产超过550公斤,比往年增产近四成。
在亳州,现在弱春性品种已全部淘汰,高产优质的半冬性品种做到全覆盖,仅此一项,600多万亩小麦就亩均增产7%以上。
“种了一辈子地,老了才知道怎么施肥。 ”涡阳县陆杨村村民组陆乃贤说,2009年起,他在农技员指导下变“一炮轰”为精细施肥,“肥料投入减少60%以上,产量却增长20%。 ”陆乃贤说。
在整个亳州,现已普及推广了配方施肥、氮肥后移、追施拔节肥技术,拔节肥追施面积由过去的30%提高到目前的90%,有效解决了小麦后期脱肥早衰等问题。
“近3年,亳州重点推广了12个小麦品种,发布重点示范推广技术和主推技术14项。”应国君说,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结合,增产水到渠成。
强化行政推动,提高技术到位率,是创建“千斤市”的保障
亳州耕地面积750万亩,粮食总产近100亿斤,占全省的1/7,年调出商品粮近50亿斤。“与小面积的点、片高产相比,大面积均衡高产难度更大。 ”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王林分析,亳州实现小麦“千斤市”,对整个皖北小麦生产水平提升具有示范价值。
数据显示,今年皖北其他市的小麦单产,阜阳432公斤,宿州401公斤,淮北478公斤,离“千斤市”仍有一定距离。这些地区与亳州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基本相同,说明我省粮食增产仍有不小的空间。
事实上,亳州的一整套高产创建体系在小麦主产区是同步普遍推行,高产攻关依靠的也并非高精尖技术,而是一批“老技术”的集成运用。亳州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千斤市”,关键是行政的推动力度大,各项关键技术到位率高。
为促进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2011年,亳州提出“打造百亿斤粮仓,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目标。这一年,市长成为领导小组“一把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所有在创建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直接请市长协调解决。 ”亳州市副市长马露说。
在毫州,创建工作甚至被纳入县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目标体系。 “就是要把各级干部都往田头赶。 ”涡阳县政府负责人说。这种体制上的硬招效果显着。“过去农民种粮但不重视粮,一切靠天收;乡村干部很少过问农民的种粮情况。现在从种到收,乡村干部和农技站的技术员往村里跑个不停,比俺农民还关心粮食生产。 ”涡阳县种粮大户潘勇的话,道出了干部心态和行动上的变化。
干部和农技人员重心下沉,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被疏通。亳州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保责任制,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包示范片、包大户,市、县、乡三级800多名农技人员,在每年小麦生产各个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各地强化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捆绑用于千斤市创建。两年来,亳州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4亿多元,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年活动,改造中低产田20多万亩,有力地保证了小麦高产创建扎实推进。
以产业化提升种植效益,是长期稳定粮食种植的有效途径
皖北是重要粮仓,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流,“粮仓”面临无人耕种的危险。前不久,亳州市委政研室一位负责人对一个普通行政村进行了走访,“60岁的算青壮劳力,70岁的下田干活很正常。 ”这位负责人说。
28岁的陈家礼是涡阳县陆杨村村民,2009年以前,他的5亩多土地一直都免费给亲戚照顾,自己在外打工。 “当时产量低,土地管理费高,一亩地能不赔本就不错了,哪好意思找亲戚要租金。 ”陈家礼说。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引发“谁来种地”的问题,这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创新要求。
“面对外出务工农民多的现实,亳州市2010年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文件。 ”应国君说,文件鼓励农村种养大户、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租赁经营土地。
目前,亳州全市近1/3的小麦种植集中到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手中,带来良种、良法高产技术到位率迅速提高。通过探索全程土地托管服务,100多万亩小麦享受着“田保姆”服务,有效解决了“谁来管田”的问题。
粮食生产面临的另一威胁是效益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提升种植效益,农民才舍得投入,粮食产量才能进一步提高。 ”亳州市副市长马露说。
如今,亳州三县一区均建立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销一体化、带动农户增收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谷朊粉在内的深加工类产品远销欧美。全市产业化龙头组织达到2000多个,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3.7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6亿元。去年,亳州龙头组织带动粮食等生产基地665.7万亩,带动农户56万户,户均增收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