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中国粮食生产的河南探索
来源:   2012年10月01日   阅读:

    不久前,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玉米现场观摩会上,专家们预测:今年秋粮将再获丰收,河南将在夏粮“十连增”的基础上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九连增”。

  在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我省不仅兑现着“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更以连年增收的优异成绩,成为中国粮食稳定发展探索之路的一个范本。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省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抗灾减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原特色粮食生产发展之路。”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总结说。

  粮食生产重任在肩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这一连串数字,表明了河南对中国粮食供给的巨大贡献。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连增”,着实来之不易。这一成绩是在克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经受了物价上涨、通胀预期加重的重重压力,尤其是在国际粮价上涨、一些国家粮食减产的背景下交出的一幅幅壮美丰收画卷。这一切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始终牢记中央对河南粮食生产的嘱托,不断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

  2010年,河南向国家作出了“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的郑重承诺。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确定中原经济区诸多定位时,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提出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2012年,河南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正是由于河南的决策者对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才有了任何时刻都对粮食生产毫不放松的行动。

  “强筋壮骨”打牢基础

  粮食增产需要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省下大力气进行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为粮食稳定增产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全省有中低产田6200多万亩,截至目前已累计改造4600多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多亿斤。在此基础上,2012年2月18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粮田,确保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1300亿斤以上,进一步巩固提高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

  通过技术辐射,加上与农机、高产创建结合,实现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100%,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正在形成气候。

    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省小麦主产大县,今年高标准粮田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在550公斤~600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高20%以上。

农业科技力促增产粮食增产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河南取得夏粮“十连增”,除了中央重农的政策好、河南抓粮的举措强,紧随其后的就是科技的巨大作用。

  今年小麦生长后期,河南麦田蚜虫和赤霉病等病虫害普发重发,给小麦籽粒正常灌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全省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奔赴田间,面对面传授技术,手把手指导用药,在7990万亩麦田实施“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病虫害,效果显著。

  “如果没做过‘一喷三防’,每亩至少要减产几百斤。”许昌县种粮大户赵保献说。喷与不喷不一样,早喷晚喷不一样,统一喷不统一喷效果不一样,“一喷三防”这项关键技术补助虽然每亩只有5元钱,却让农民再次叹服于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

  好的技术还要推广到位。今年省委的一号文件,第八次把目光锁定“三农”,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从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在目前现有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灾害频繁发生、种粮效益不高的背景下,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大力推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才能实现我省粮食生产的新突破和持续增产。”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