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报 作者:王卉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记者王卉)在耕地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明显威胁,造成土地荒芜、农作物减产、食品卫生品质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植物修复技术以其在清除污染中表现的安全、经济廉价、操作性强、美化景观等特点而被称为绿色技术,成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科学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方向,并受到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11月4日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举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验收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在该课题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博士的领导下,课题组先后组织60多名研究人员对植物修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集成与植物修复相关的环境科学、地学、土壤学、植物栽培、生物技术、营养施肥、植物保护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该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居领先水平。
课题主要成果包括:通过对全国20多个省市采集的5000多个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取样分析和室内验证实验,筛选和鉴定出7种新的超富集植物以及若干优良生态型,研究并开发出3种强化植物修复的化学和微生物添加剂,优化了植物修复的成套技术,提高了植物修复效率;从2001年开始,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中试规模、稳定运行的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之后又相继建立了铜、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并在云南和广西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的前期示范工作;初步开展了生态风险评价工作。
课题申请了16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获得了3项专利授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40篇学术论文,还形成了一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队伍,带动了国内相关单位的植物修复研究工作,使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工作从无到有并不断成熟和完善,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验收专家组在高度评价课题成果的同时,也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建议进一步考虑植物修复与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技术的结合,开展多金属超富集植物、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大规模的示范,推动植物修复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已经威胁到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比较严重的土地污染,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课题组研发的植物修复技术将会为推动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和土壤污染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并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