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2年12月31日   阅读:

本报记者 朱菲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即将出台,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在12月29日下午“第四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上,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表示,在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本和技术等逐渐替代劳动力,实现以较少劳动力耕种大面积土地,这不但是党和国家一贯支持的发展方向,且在今后将会越来越明确。

徐小青认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应在保持农民经营主体地位不变的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扩展和创新。而目前在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股份农场、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等都是其创新形式。

此外,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比如帮助外出打工的农民进行土地托管,帮农户进行灌溉、打药、植保等农机服务和植保服务。徐小青表示,这使土地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得到专业种植。

徐小青强调,不管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构建农业经营的组织体系,都离不开中央政策的扶持和支持。除了政策支持外,更需要财政支持,而在目前农民获取金融服务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关注肉类加工业发展新趋势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预计,我国肉类加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将进入转型提升的新阶段。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有八个方面的新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肉类加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肉类加工制品的产量来看,其占肉类总量的比例仍较低,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肉类加工产业仍具备快速发展空间,前景很好。

第二,产业正加速向畜禽养殖主产区聚集,肉类加工业区域化和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而且还将继续加速聚集。

第三,产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肉类产品细分程度加大,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在上升。

第四,肉类加工企业正通过重组兼并等方法加快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第五,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有效应对养殖业生产和市场的变化,一批家禽企业正在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是采取自建养殖基地,或者是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原料控制基地,另一头向物流配送和终端销售市场延伸,建立自己的供应系统。

第六,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在肉制品方面,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国际化,形成了一批自己的品牌产品。

第七,国际化步伐加快,目前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基本实现了技术装备人才和资本的国际化。同时,我国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也在加速推进境外上市。

第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大。一是环境资源约束加紧,二是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在不断增长,三是消费者的消费要求进一步提高。

加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一把手”负责制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陈良玉表示,最近这段时间“速生鸡”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畜产品作为占据农业半壁江山的大产业,其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陈良玉建议加强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做到“创新管理重质量,关口前移保安全”。

强化管理要做到哪些方面呢?陈良玉说,切实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负责制,并组织畜牧业食品安全涉及的各个部门,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专业的、综合性的纵贯畜产品生产安全产业链的,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构,统一目标、统一责权、统一行动,形成合力,提升能力,赢得效率。

第二是监管体系,要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

第三是强化法治,依法办事,要加大惩处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加大舆论监督压力。对于主要责任者要永远禁入本领域从业,如果是上市公司则一定要退市。

第四是建立安全信息发布和通报处理制度,要透明、公开,政府要规范问题的处理意见。

第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可追溯系统。

第六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早发现,早预警。

第七是增加技术支撑,包括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检测技术和装备都很重要。

第八是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关注畜产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充分认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增强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的责任意识。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这个系统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他认为,农业现代化必须规模化,因为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产业化,也就没有现代化。而且,我国农业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农村的问题是过于分散,规模过小。

“所以,农业要搞现代化非得规模化。”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农业大户转变,转变的前提就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所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得以发展。

王永苏认为,要积极推动农民进城,帮助农民进城。只有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河南省原阳县近年来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扶大户、强龙头、树品牌,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走出了一条黄河滩区绿色生态的畜牧路。原阳县委书记李巨峰说,畜牧业已经成为原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国家政策的限制,按照防控法的规定,黄河滩区作为河道的一部分,禁止建设建筑物,按照畜牧法规定,养殖发展规划必须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此滩区的规模养殖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是资金投入的制约,原阳是省级贫困县,主要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方式支持农民养殖,但养殖业市场波动大,养殖风险较大,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规模养殖场发展缓慢,与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

李巨峰介绍,针对上述问题,原阳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确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理念,探索并实行了龙头企业+农业专业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克服农民以户为单位的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的不足,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农民最大限度分享农产品加工的利益。

第二,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之初,原阳预留了4平方公里的聚集区,为拉长产业链条,就地转化畜产品做好了准备。

第三,依托河南省沿黄滩区生态养殖带水草资源丰富,从用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鼓励创新、人才培训等五个方面进行扶持。

第四,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实行财政补贴,给予贷款支持。

羽绒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介绍,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羽绒制品生产国、出口国及消费国。2011年我国出口创汇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其中出口羽毛3.3万吨,羽绒品6.5万吨,羽绒服6774万件,占据国际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生产的主要羽绒品90%用于出口,但从内销市场来看,尽管羽绒服已有30多年的市场发展史,也从起初的“大面包”服,向现在的更加时尚化、运动化和休闲化方向发展,但其品牌普及率仍不足5%。因此,中国的羽绒品市场极具发展潜力。今年入冬以来,受天气影响,羽绒服销售普遍增长了30%以上。

羽绒产业是依赖于鹅鸭养殖的下游产业,也是一个富民产业,且产业链越长越具经济效应。因此,发展鹅鸭养殖并延长产业链值得地方政府推广和鼓励。

支持规模养殖农发行有优势

2011年河南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19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畜牧业发展在河南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刘占迎认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畜牧业周期性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二是食品安全仍需加强;三是疫病防控形势仍比较严峻;四是环保压力较大;五是畜牧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就这些问题,刘占迎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发挥农发行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完善防疫控制体系,鼓励当地动物防疫机构与畜牧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联手,加强畜禽防疫和防控;三是解决畜牧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探索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立畜牧产业担保基金,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推行活体抵押,尝试采取企业应收账款抵押的担保方式;四是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对符合规定的核心企业适当扩大授信,支持建立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企业+协会农户+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模式,形成集金融、良种推广、风险防范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

金融助力农牧业发展需制度建设

北京世纪财富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裁张晨亮认为,金融为农牧业发展助力,需要做一些制度建设。比如农民把土地出租进行规模化、集团化、机械化生产,他们可以用土地托管的证件和金融机构对接,也就是每个农户手里都有一个土地托管的证件,这是实现金融支持的前提。张晨亮说,下一步希望金融助力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可以拓展到农业资本和金融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