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加强期现融合促进订单农业发展
来源:期货日报   2013年01月14日   阅读:

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系列调研报告之四

订单农业中农户违约风险的解决对策

上世纪30年代,在欧美地区兴起的订单农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其经验表明,订单农业在节约生产及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题中之义。相比之下,我国订单农业发展效果还不甚理想,整体规模偏小,订单履约率不足30%。农户违约现象严重,成为制约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部分龙头涉农企业积极发掘期市作用,通过期现结合,探索出了一些防范农户违约风险的具体做法。

高接受度和低履约率

订单农业是指涉农企业与农户在农产品种植前签署购销订单,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户进行生产活动的一种现代农业模式。其中,固定价格订单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即涉农企业在一定时间以约定价格向农户收购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农户承担农产品生产风险,涉农企业承担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 我国订单农业一直处于高接受度和低履约率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订单农业改变了过去农户跟风种植的现象,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农户对之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户容易违约,反之则企业面临亏损,故订单履约率偏低。社科院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30%。

农户违约风险的解决对策

订单本质上是一种远期合约,订单农业中的农户违约风险问题,实质上就是远期合约交易双方中农户一方的信用风险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两种解决思路:一是提高农户违约成本,如收取履约保证金;二是减少和消除农户违约动力,如可采取延期点价订单、保底价订单等新型订单形式保证农户以相对满意的市场价进行订单结算。上述策略均会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涉农企业身上,对此,涉农企业可在期市购买相关的期货或期权产品,对冲自身面临的风险敞口。部分龙头涉农企业已开始使用此类期现结合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合来看,在上述原则指导下,针对农户违约风险共有两大主要解决对策。

(一)提高农户违约成本

一种方法是引入信贷机构,建立农户违约外在约束机制。

湖北奥星粮油公司在实践中创造了“订单+公司担保”的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通过农民经纪人与奥星公司签订油菜籽购销合同,凭合同获得奥星公司的第三方担保,从而顺利地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信贷机构获得贷款。农民经纪人以村组为单位选出,在当地具有一定信誉、威望和资金实力,对农户信用情况较为了解,有助筛选信用良好的农户签订订单并督促其履约。

由于信贷机构直接向农户放贷面临较大信用风险,单一农户很难获得贷款,这一模式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农户(农民经纪人)对订单的违约将造成其信贷合同的违约,由信贷机构记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建立了约束其违约行为的外在机制。奥星公司在订单签订后,可以借助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是它能为众多农户或农民经纪人提供担保的主要原因。“订单+公司担保”模式在保障涉农企业原料供给的同时,也为农户种植提供了信贷资金支持,并保证了银行涉农信贷资金的安全,使银、企、农三方均获益。

另一种方法是收取农户履约保证金。

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涉农企业和农户签订订单时,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履约保证金有助于提高农户违约成本,降低农户违约风险。湖北白银棉业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出“订单+农户交纳保证金+期货市场”的经营模式:企业以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为参考合理确定订单价格,吸引农户参与,并向农户收取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同时积极参与套期保值,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锁定利润。

白银棉业在与农户签订单时向农户收取相当于订单金额15%的保证金,严格控制农户履约风险。企业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期货市场保证金,也减轻了自身的资金压力。农户愿意签订单并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前提是涉农企业提供的价格具有吸引力,期货市场将帮助企业把握最佳订单价格和签订时机,当期价达到目标价位后,白银棉业在期货市场建立卖出套保头寸,同时以此价格倒推确定订单中的籽棉收购价,和农户签订籽棉收购合同。企业在签订单的同时就锁定了成本和利润,农户将受高于普通定价的收购价吸引而参与并履约。订单签订后,企业为农户统一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生产标准化程度,这也有利于形成较高的订单价格。不过由于农户在收获前普遍资金紧缺,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变通做法,例如部分涉农企业将履约保证金委托给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转贷给农户,给订单的签订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二)消除农户违约动力

一种方法使用是延期点价订单模式。

近年来,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订单形式,发展出了既充分考虑农户利益,又不影响企业持续生产经营的延期点价模式。

延期点价订单仅确定农户交货入厂时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户可在交货后一定期限内自由选择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结算,消除了其担心“卖亏了”的惜售心理。企业在接货时即获得农产品的所有权,可直接投入生产,节省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由于农户交货后一般不会对订单立即结算,订单最终结算价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动,结算价的浮动为企业带来了风险敞口。对此,企业可根据延期点价订单签订情况进行期货买入套期保值来规避该风险。这种模式既为企业锁定了采购成本,又赋予了农户适当自由选择卖价的权利,是期市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尽管如此,该模式中农户仍然要承受从种植到交货前这一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对此,美国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即农户通过合作社、收购站间接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保底价订单模式。

保底价订单是发达国家四种主要订单农业形式( 固定价格合同、固定基差合同、最低卖价合同即保底价订单、最高买价合同)之一,涉农企业运用期权理论中的卖权建立合同双方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该模式中,涉农企业与农户签订一份具有期权性质的保底价订单,农户向企业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向企业购买如下权利: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时,企业按保底价收购,反之则企业按市价收购。藉此,农户锁定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的同时,仍保留价格上涨的收益,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户违约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期权费作为市场价格上升时的净收入能弥补市场价格下降时的净亏损,但企业仍面临着一个相当于卖出看跌期权的风险敞口。此时 ,企业可在期货市场购买一个对应的看跌期权,与中介机构(如投行、期货经纪商)签订场外期权合约,或者通过委托中介机构在期市进行滚动操作等方式,对上述风险敞口进行管理。

总结及建议

2005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波动程度也有所加大。2006—2010年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大麦等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幅(均方差/均价)比1990—2005年分别增长了85%、26%、47%、50%、44%,国际业界及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产品价格已经从低价位低波动的时代进入了高价位高波动的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专业化趋势不可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亟待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管理机制。现阶段,加快订单农业发展,消除农户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对于稳定农户收入、提高农产品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中,本文提到的两项对策行之有效,建议相关涉农企业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协调信贷主管部门及商业银行等机构进行共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