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为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叫好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3年01月28日   阅读:

近日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起草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3-2025)”经农业部和财政部批复正式启动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科技

领域有了最新的发展规划图。

众所周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我国粮食“九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而农业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也日益突出,科技服务“三农”、惠及民生成效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2011年达到6977元,实现连续8年较高增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现在的53%,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

可以肯定的是,在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转,且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日趋紧张、气候变化异常等诸多挑战面前,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将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

尽管农业科技创新

能力大幅提升,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农业科技界正面临着诸如学科领军人才严重短缺,部分学科重复、研究力量分散,围绕国家中长期重大目标集中力量、持久攻关、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的能力不强,创新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

这些正是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试图重点解决的问题。按照方案,中国农科院将构建“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各研究所科研方向分散重复的问题,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全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围绕自身特点,超前部署、谋划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紧紧围绕“顶天”和“立地”两个层面,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提升农业的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同时,在尊重农业科研规律的基础上,以稳定支持为特征,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

但实施这一工程,必然要改革不适应农业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必然要动某些利益攸关方的“奶酪”。而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并由此引导、促进科学文化和科研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科技进步与否,取决于科技人员;科技体制改革,同样要依靠科技人员。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一个以研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任用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