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沁县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土地产出能力
来源:长治日报   2013年02月05日   阅读:

沁县从2008年被纳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年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总投资4298万元,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全面提升了土地持续增产能力,为高产、稳产、增产、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让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在项目实施中,沁县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的宏伟目标,强基础、重实效、提单产,坚持“三个结合”,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优的高产、稳产农田。

项目和资金安排优先向粮食生产区、高效设施农业区聚焦。在项目规划上做到三个注重:注重选准开发区域,确定了粮食增收潜力大、综合开发空间大的方针;注重规模开发,打破乡村界限,集中投入,合理布局,初步建成了3.81万亩高产稳产田;注重科技示范,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

在项目建设上,沁县推广喷灌、管道灌溉等节水技术,使亩用水量、灌溉用时、灌溉费用大幅降低;在农业科技上,引进了几十个新品种、新技术,并编写和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实用技术丛书,使15种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被新型的先进技术所替代,为项目区农民送去了精神大餐。同时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田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节水农业,采取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打造粮食丰产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店镇项目区在2009年夏季大旱时期,由于农发工程综合设施到位,同年秋收项目区地块比非项目区地块增产3~4成。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项目区整体面貌明显改观。经过对水田林路等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平整、品种优、机作业、生态良”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同开发前及非项目区比有显著的改善。修建了77.33公里机耕路,方便了农民机械作业,结束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并对机耕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栽植农田防护林57705株。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段柳乡治理河道3200米工程建设,改变了杂草丛生、破烂不堪、污水垃圾到处是的状况,极大改善了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沁县北方水城观光休闲的一道风景。定昌镇、漳源镇、郭村镇、松村乡共治理河道25.3公里,使几十年的河道淤积得到了疏通,大大减小了洪涝造成的灾害,保护农田1.5万亩。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新打机井、铺设管道、架设输变电线路、田间道路建设,使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旱涝保收。

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开发项目,项目区亩均粮食增产达150公斤左右,与未开发时相比,增长率达13%。2011年郭村镇项目区增产幅度较为明显,郭村晋玉811,亩产达到720公斤,最低的石板上齐单1号亩产600公斤,亩均增产230公斤,人均增收199元。再加上蔬菜等收入,项目区建设实现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长,生产成本逐步减少的目标。

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形成了有利的资源优势,依托开发后的水电路等设施,积极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形成了建设一片、带动一片、开发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开发格局。形成了以新店镇、定昌镇、郭村镇、漳源镇等乡镇的蔬菜产业基地,种植面积3万亩,其中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近1.5万亩,建成新店项目区栋村、魏家坡,漳源项目区王可村,定昌镇项目区中陈、丈河上,郭村项目区开村、南沟、大沟、石板上等多个千亩大棚蔬菜示范区和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发项目的实施为全县规模发展设施蔬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12年松村乡高标准农田项目配合了县里农业园区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了产业化项目发展,项目区内的农业园区,集中种植近3000亩优质果桑、千亩中药材、1000亩有机大棚蔬菜三项产业。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建设中充分结合园区的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措施治理,该项目竣工后,预计中药材可增加到1500亩、大棚蔬菜可增加到2000亩,三项产业可增加到6500亩,农业综合开发让农民真正实现了一年投资、多年受益的目标。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利用国家项目县平台,沁县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助农增收。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 “公司+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了农民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发项目成为公共财政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途径。沁县先后扶持了7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1959.26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资金达746.5万元,促进了企业和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扶持康禾公司优质桑果示范项目、春晖合作社中药材种植扩建项目、葆源农牧公司和鑫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建设、唯思可达公司和沁州黄公司收购原料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使7家企业和合作社在促农增收方面起到很好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在葆源公司的带动下,形成了新店镇、松村乡、册村镇、牛寺乡等多个大棚蔬菜园区;康禾公司的桑葚种植不仅让种植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还新上了东方木酒和桑葚等生产线;通过春晖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松村、青屯一带已发展2800亩;该县的两大龙头企业沁州黄和唯思可达,在农发资金扶持下,争取财政贴息资金263万元,贴息贷款额达到9950万元,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