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省农科院:助力农业转型 引领农民增收
来源:江西日报(南昌)   2013年03月08日   阅读: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心怀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十连丰”、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的美好期盼,赣鄱大地科技备耕如火如荼。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正全力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试验转化应用中心、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打造农业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刷新的新纪录相匹配,省农科院的科研综合实力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农业部公布的“十一五”全国农业机构科研综合实力排名榜上,该院参加评估的12个研究所综合能力排位平均前移了251名。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在全国1058家参与评估的农业科研院所中,凭借科研成果及转化、服务“三农”等13项综合指标的优异表现,从“十五”期末的365名跃至31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同类科研院所。水稻研究所位列119名,具备了冲击全国百强的综合实力。

搭建一流科研平台 夯实跨越发展基石

科研综合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平台建设的改善。“十一五”期间,省农科院平台建设投入达3.2亿元,超千万元的平台建设项目2个,到目前为止,全院拥有省部级(分)中心(站)9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检测咨询中心8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院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去年,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昌)成立,成为该院继2008年获得农业部肉猪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平台建设项目,标志着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正式进入“国家队”行列。

2011年国家科技部下达立项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同年5月,联合福建农科院、浙江农科院等单位申报和组建的“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确立了江西在全国水稻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去年11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省农科院。以颜龙安院士为主的创新团队,杂交水稻研究走在全国前列,该中心的成立,必将成为我省超级水稻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平台,为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作物品种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昌)分中心、江西省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绿色食品检测南昌中心等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

目前,该院获批立项的农业部国家花生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生态与产品检测评估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东乡野生稻科学观测实验站、南昌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察实验站、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江西科学观测实验站、双季稻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试验站及中心等项目陆续启动建设,为省农科院“十二五”科技创新的超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研试验基地建设也取得突破。省农科院海南水稻育种中心科研试验基地的田间建设工程已完工,办公、科研等设施建设用地正在审批中。占地5900亩的高安基地被命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科研创新基地”,争取3年完成主体工程,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使之具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农业新特优资源的保护、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示范、农业高新产业的孵化、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农业科普观光等综合功能。

培育一流创新团队 抢占行业制高点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省农科院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坚持“人才兴院所”,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破除制约科技人才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的体制障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通过提高科技人员收入,营造选人、用人的良好氛围,采取人才引进激励措施等,扭转了长期以来全院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十五”期间,人才引进与流出之比为2.56:1, “十一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103名,流出人才21人,净增长82人,人才的引进流出比为5:1,比“十五”高出近1倍,是我省2009年公布的人才引进流出比1.4:1的3.6倍。引进的人才主要是博士、硕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高层人才不断增加,人才结构全面优化。目前全院拥有博士和博士后70名,硕士148名。在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42%,硕士以上的比重大于35%,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78%。该院已初步形成了以颜龙安院士、10名“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20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全院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层次更高,结构更为合理,创新能力更强。

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省农科院学科方向明确、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团队有40个。东乡野生稻研究、水稻育种技术、农业环境资源、家禽科学技术及油菜育种技术等5个创新团队列为省级创新团队,其中,“水稻育种技术创新团队”获江西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在协同创新团队组建方面,信息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组建农业信息化创新团队,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十一五”以来,全院科技人员共获得院外各类荣誉表彰41项(次),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表彰14项(次)。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不断创新良种良法

蛇年伊始,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油菜新品种“赣油杂6号”就以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四川长江种业公司。所长戴兴临说:“以前因为科研力量薄弱,从1984年建所,22年没出一个国家审定品种。但2006年至今,短短6年时间全所出了3个国审品种。特别是这回让新品种走向市场,全所上下算是扬眉吐气了!”

目前作物所的科研实力已在国内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两个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油菜、芝麻领域的两名国家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建立了大豆、红薯等两个国家农业产业体系试验站,参与了油菜、淮山等两个国家行业科技项目。

作物所的变化只是省农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刚刚公布的2012年省级科技奖中,省农科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同时获得其他奖励6项。

粮丰项目“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南方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分获2012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江4A和超级稻春光1号等4个江四优系列短生育期杂交组合的选育”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红壤区新型肥料研发及沃土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鸡免疫调节功能性饲料添加剂配方技术研究与开发”等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红壤区新型肥料研发与推广应用研究”等5个项目获得2012年度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参与完成的“江西米粉专用杂交早稻金优L2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获赣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鉴定成果9项,审定品种9个,其中“荣优225”和“赣油杂6号”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

“十一五”期间,该院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励24项,主要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4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

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8个,鉴定科技成果51项,申请发明专利17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6个,发表论文80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7篇),出版著作、书籍45本。

“金优458”、“春光1号”和“03优66”3个早稻品种(组合)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早稻品种,填补了我省早稻超级稻品种的空白。

进入“十二五”,科技创新更是成果迭出。2011年,全院获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他奖项6项。这批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江西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施“五百”科技服务

推进“四万”示范工程

在做好科研创新工作的同时,省农科院充分发挥项目多、专家多、成果多的优势,积极创新科技服务“三农”的方式方法。

去年,该院在全省开展了“组织百名农业专家、推广百项实用技术、举办百场咨询培训、对接百村(企)科技示范、服务百日生产一线”为主要内容的“五百”科技服务活动,探索出一条消除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好路子。

“五百”科技服务活动已被列为省长工程,省农科院全年共派出科技人员18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400余期,参加受训人数12889人次;倾力打造了“万亩水稻”、“万亩瓜果”、“万亩蔬菜”及“万元亩”等四大工程,集中展示了该院最新品种、最新技术,建立基地面积41347亩;技术示范面积19万亩;制种大棚面积220亩;推广应用鸡鸭2659万羽;推广应用生猪20.2万头;奶牛7196头;帮助技术改进生产畜禽饲料70万吨;发放资料2万多份;咨询1500余人次;赠送了价值100余万元的农业科技产品等。多名科技人员多次做客江西人民广播电台985农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

去年3月28日,省农科院和上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全省农业‘五百’科技服务活动”启动仪式;8月9日,与萍乡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基地和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和研究、人才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选拔了7名优秀青年干部到萍乡市莲花县乡镇挂职,担当省农科院科技特使,助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四万”示范工程效果明显。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省农科院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作物产区通过精心实施绿色生态技术和标准规程,引进示范优质、高效新品种,倾力打造了“万亩水稻”、“万亩瓜果”、“万亩蔬菜”及“万元亩”等四大工程,起到较好的示范效果。

在服务“三农”中,决策咨询、检测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完成了《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永新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新干县2011—2020年扶贫开发攻坚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科学依据。

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完成了7800多个土壤、植株等绿色食品样品的检测工作,完成检测项目近5万项次,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