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抓住农业现代化新契机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27日   阅读:

四化发展的不同步,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滞后,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迎来又一次大发展的契机。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报告的现实背景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仍是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在代表委员小组审议讨论中指出,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证农产品供给,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应科学发展、全面协调、科学集约用地、公平公正对待农民,系统解决农民进城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性问题,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刘身利也表示,新型城镇化要搞好顶层设计,作全面评估,要和农业产业化同步。事实上,农业下一步发展不仅涉及到和城镇化的关系,和工业化、信息化亦密切相关,之前,党的十八大报告已从宏观的视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表示,目前,新四化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比,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中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时期已结束,如今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新四化深度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农业现代化新内涵

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即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农业现代化主要从物质角度考虑,主要强调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等,对人的重视不足。”张红宇说。

这一认识受限于历史的客观条件,张红宇解释,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依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提出并制定的。直到1978年,当时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不足2%。农业现代化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缺乏与外界的充分沟通和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中国农业“黄金十年”,粮食连续九年增长,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亦连年快速增长,中国对于农业现代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张红宇说,“今天的农业现代化不仅着眼于物,还关注人力、信息、科技、组织资源等,从单纯注重生产手段本身拓展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

进一步放宽视野,新的时代形势下,农业现代化被置于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框架之下,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基础,而后者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稳增长控物价,对国民经济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粮食安全亦有重要意义。”张红宇评价说,“如今,农业现代化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新起点下的农业

“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结构转换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由此,大量人口留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难以加快,并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城镇化进程。其次,从工农关系观察,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并削弱了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再有,从城乡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城乡收入消费差距较大,造成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张红宇说,“我们不可能设想一方面是非常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另一方面是非常落后的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一定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基于此,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

在张红宇看来,新四化不同步的现状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可能激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潜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工业的问题是需求、市场不足,农业面临的问题恰是供给、支援不足,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在此背景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形成互补作用,工业通过支农不仅可以推动农业发展,盘活农村经济,也能实现提振内需的目的,拓展了自身发展的空间。

“就城乡关系而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张红宇说,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到我们的小康是全面小康还是“短腿”小康,是高质量小康还是低水平小康。

而正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作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张红宇指出,就现状而言,中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

其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其二,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不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也没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其三,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资源要素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建设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外部形象,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并未相应提高。

由此,城镇的聚集和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张红宇认为,吸纳农民工“进城”,让进城的农民工在医疗、教育、户籍等方面逐步享受到“城里人”的平等待遇,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是新四化中的新内容,但在今年两会中,农业与信息化的关系已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点。来自通信部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徐龙表示,在现在大的经济环境里面,政府有必要关注农村信息化的投入。

“因为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信息鸿沟的差距。”徐龙说,“政府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一方面通过信息服务的下乡,可以给农民工提供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夯实比较好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

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当然,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力之下,农业还需增强内生动力,通过改革,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为其他三化奠定坚实基础。张红宇认为,现实最大的困难是土地等资源日趋紧张,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的工作实践印证了张红宇的担忧,这位来自江苏盐城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的工作者长期关注耕地破坏问题,两会期间,她对记者表示,近年来,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耕地养分失衡、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基础地力后劲不足。而且,耕地保护中,重数量轻质量,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补充的却往往是中低产田。

不仅如此,中国农产品需求还在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张红宇说,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将农业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尽管中央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但是,在部分地区,农业方面的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薄弱。

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今天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解决硬件设施问题,更重要的是经营制度的变革。“我们还有2亿多农户家庭,他们大部分还都是各自为战,自给自足,要着力构建新型的节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的问题。”张红宇说。

解决上述诸多困难,张红宇认为,现代农业是个不二选择。接下来要加快推进一系列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增加农民的收益,激活资源的配置效率,奠定发展的微观基础;其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其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其四,加强在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建立与农村、农业相协调的服务体系;其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技能和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