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产学研结合育良种 陈景堂:待到玉米飘香时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5月11日   阅读:

2012年7月中旬的一天,艳阳高照,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三分场的玉米育种试验田,陈景堂教授、黄亚群教授正带领着三十多名学生进行玉米授粉,他们先后取下套在雄穗、雌穗上的隔离纸袋,将花粉均匀洒在雌穗花丝上……“我们就是玉米的红娘”,陈景堂擦了擦脸上的汗,边授粉边打趣地说着。
每年在天气最热的季节进行玉米授粉是玉米育种工作的必修课,陈景堂他们已把这当成家常便饭,每到这个季节,顶着骄阳,冒着酷暑、挨着蚊虫叮咬,他们乐此不疲,这源于他们心中深深的责任感和对这项工作的热爱。
骨子里的玉米情
陈景堂的电脑桌面是家乡承德平泉山区的梯田,那里有他快乐的记忆。上中小学时,从家到学校,他要穿越层层梯田,翻过三道山梁。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小伙伴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路欢笑,到玉米地里捡遗漏的玉米,或带回家盘坐在土炕就着火盆烧棒粒吃或就地取材拢一堆火烤着吃。未结果穗的玉米杆同样是小伙伴们的最爱,它的汁像甘蔗那么甜。那焦香的玉米、那甜甜的玉米杆的味道至今仍在舌尖……从那时起陈景堂就和玉米结下了浓浓的情结。
来到河北农大开始大学生涯时,就读作物专业的陈景堂蓦然发现,原来玉米不仅仅是食物,其中还包含很多学问,从小就对玉米有着浓厚感情的他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农大作为全国起步最早的三所玉米育种院校之一,有着深厚的学科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老一辈玉米育种专家杨允奎、张连桂为学校的玉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陈景堂从大一开始,就随老师下地,观察了解玉米成长期的整个过程。读研时师从玉米育种专家池书敏教授。22年里,他始终和玉米相伴,读博、出国留学、留校,逐渐踏上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之路。
产学研结合育良种
研究玉米多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陈景堂熟记于心,“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河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常年玉米种植面积450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0%左右。2010年河北省玉米种植总产量达1508.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0.7%,2012年种植玉米4574万亩,总产1650万吨。”说起玉米,陈景堂侃侃而谈,语速不紧不慢。
立项前,生产上使用的多数玉米品种存在高产不稳产、抗逆性差、适应性窄,特别是随着密度加大、遇风雨天气易倒伏,以及品种遗传背景狭窄、杂种优势模式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选育玉米新品种,“玉米优异种质创新及抗逆广适杂交种选育应用”项目启动。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的河北农业大学,与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合作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发展新模式,从种质创新入手,将隶属不同类群的国外与国外、国外与国内种质重组构建动态基因库,通过有利基因互补聚合创新优异种质资源,从中选育优良自交系,进而组配抗逆、广适玉米杂交种。项目团队成员紧密协作,优势互补,不仅加快了玉米种质创新步伐和育种进程,还通过与北京奥瑞金、中种集团等多家知名种子企业合作,提升了杂交种的推广转化速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三年来,共增产玉米46.72亿公斤,新增社会产值53.08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汗水铺就丰收路
2011年6月23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白团乡的玉米试验田,河北农业大学的陈景堂教授等团队成员正带领着十几名学生播种。6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就在他们要播完时,乌云密布,大家播完最后一行,东西还没收拾好,瓢泼大雨倾盆而至,雨刷打不开挡风玻璃的水帘,前边的田间小路无法辨清,租来的面包车在上一个小土坡时,由于路面泥泞失去控制的车倾向一边,其他车里的人都迅速下车冒雨蹚水帮着扛住即将倾倒的面包车。所幸,有惊无险,只是每个人都被雨水淋透了,老师、同学用手抹掉脸上的雨水,打着喷嚏回到各自车里。“搞玉米育种,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陈景堂平静地说。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近几年河北农大在海南三亚临时租用耕地,十月下旬播种,这样可以实现一年两代,将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在海南,住的是村里闲置的房屋,睡的是砖头搭的板床,夜晚,地上老鼠吱吱叫个不停,壁虎时不时从天花板跌落,支起的蚊帐发挥着阻挡蚊蝇和壁虎两个作用。
南繁加代正值海南的旱季,由于试验条件差,灌溉设施不配套,当地人白天浇地,老师们只有在夜间用井浇水,而海南的沙土地很容易渗水,过三、四天就需要浇灌。因此在海南的那几个月,夜里披星戴月、赤脚灌溉也是老师们难忘的记忆。
授粉要把握好时机。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雄穗比雌穗一般早开花3~4天。雄穗一旦开花散粉,就要用特制的硫酸纸袋将其套上进行隔离、收集花粉,在雌穗吐丝前,也如法炮制,将其套上小规格的纸袋,防止其它花粉侵染,然后按照预先制订的授粉计划进行自交、杂交、挂牌、记录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娘们的一番苦心终于开花结果。
果穗香飘四方
1992年以来的20年间,育成高配合力、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的系列自交系,不仅丰富和拓宽了玉米遗传资源,利用新创制的优异自交系育成的农单08-5等杂交种通过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审(认)定和引种,其中国审1个。该系列玉米品种适应性广,抗倒、抗旱、抗病能力突出,增产潜力大,推广区域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内蒙、辽宁、陕西、山西、北京、天津等地。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三年累计推广9981万亩,年均推广3327万亩,并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递增。其中河北省三年累计推广4412万亩,年均推广面积1470万亩,占河北省玉米夏播区面积的45%,并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递增,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现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项目组也培养出大批青年才俊。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和老师们一起播种、授粉、收获、考种、整种、制定计划,在农场和实验室得到老师们的真传,他们付出的辛劳为未来铺就了一条金灿灿的路。
硕士研究生张建华三年前成功应聘到全球第一大种业公司—美国先锋种业在中国的分公司,考官在面试时得知他在河北农大读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间,多次经历玉米育种的全过程,并有南繁加代经验,欣然聘用了他。刁西洲是2008级农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勤工俭学、课程论文和毕业实习期间,一直参与玉米育种工作,2012年顺利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战”经历为他们的人生赢得宝贵的机会。像他们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有了项目组的历练,他们更加成熟,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宽广。
北方飘雪的日子,在陈景堂办公室里摆着两个玉米穗子,与整洁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而这正是项目组的心血所在。“这是明年春天面临审定的新品种,”他平和的语气中,分明流露出无限的自信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