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蔬菜种子 >> 内容阅读
“冬水田”变成“增收田” 万亩稻田撑起现代农业一片天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3年05月16日   阅读:

——内江市中区高效实施2012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

5月,走进素有“汉安故郡”之称的市中区,放眼于田间地头,稻田里秧苗茁壮成长,堰渠内流水淙淙,硬化后的田间生产便道四通八达……在这里,现代田园风情扑面而来,农民们一声声感谢发自肺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的变化拍手叫好。

市中区2012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于2012年6月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计划总投资5312.35万元,项目区规模1.25万亩,重点对项目涉及的全安镇和凤鸣乡的12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提高全区水稻单产和总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安全,项目区9000户4万余人从中受益。

记者 李乐

高产创建 农民期盼丰收

初夏时节,万物峥嵘。5月7日,记者走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核心区——全安镇伍祠村,只见蜿蜒的水泥便道四通八达,路边分布着沟渠,一块块稻田如碧玉般泛着波光,一周前栽下的稻秧禾青苗壮……一派现代新农村的蓬勃景象。

全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曹主升说,从一开始听说政府要出钱帮大家修路、修渠、改田,村民们感激的同时,建设积极性高涨,投工投劳的、调出土地(因改造良田需要)的,人人毫无怨言。

“今年我一亩田插的秧子比去年要多好几百窝,这是区政府在我们村实施现代农业生产项目时,区、镇农技干部指导我们种下的。如果种得好,一亩能多收几百斤,一亩田的收益就有一千七八”,伍祠村8组的72岁老人严希银,手指着自家田里翠绿的稻秧,笑得合不拢嘴,“如果今年效果好,明天我还要接着干,争取能干到80岁”。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集中力量和创新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全力普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品种优化、技术规范化、服务社会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市中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项目实施后,预计核心区水稻亩产将达618公斤,亩增105公斤,总产量达2800吨;辐射区亩产548公斤,亩增35公斤,总产量4400吨,产值接近2000万元。

“冬水田”将变成“增收田”

冬水田,是在水利设施缺乏、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用以蓄水保栽水稻的一种简易的以田蓄水设施,水稻收割后,蓄秋雨过冬,到次年栽秧。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在凤鸣乡7个村的实施,新建了蓄水池、山坪塘、渠道,“冬水田”逐渐成为了“增收田”。

一年来,项目区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耕地平整7800亩、筑砌地埂51.17公里、培肥地力12500亩,修建灌溉渠30公里、排洪渠25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510座、蓄水池106口、山坪塘50口,新建田间机耕道15公里、生产路120公里、道路附属设施502座……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对项目区内实地调查,市中区将推广“稻-菜”轮作的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生产效益。

据市中区农业局总农艺师彭永刚介绍,“稻-菜”轮作由水旱两种作物交替种植,能提高复种指数,避免土地闲置。同时,采用了“稻-菜”轮作模式的农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减肥减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既能提高菜农的经济收入,又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下一步,市中区将在项目区内实施2000亩“稻-菜”轮作面积,预计亩产值1500元,总产值达300万元,并结合水源条件,发展稻田养鱼200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1200元,总增收240万元,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如今在项目区内,农民肩上扛的依然是昔日的锄头,脚下行走的却是由水泥铺筑的生产便道,步履轻松,笑容满溢。他们感受的是,随着中央财政资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注入,以往传统的耕种方式和泥巴裹腿的生产生活环境已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且这种感受会越来越强烈。(内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