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编制完成并于日前印发了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天然橡胶、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和出口水产品等16个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这是继2008年8月《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这一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后,中国在以规划引领优势农产品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上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至此,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的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总体规划相比,各分品种规划内容更加详实和具体,既系统梳理了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成效,又从市场供求、发展潜力、制约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发展前景;既结合今后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又从各品种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方面出发,划分了各自的优势区,对各优势区的基本情况、优势分析、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等方面予以细化,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各品种的发展基础不同等因素,在深入分析可能与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关规划指标,到2015年:种植业方面,优势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畜牧业方面,优势区牛肉、羊肉、牛奶和猪肉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45%~83%之间;渔业方面,优势区内优势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76%和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品种规划分别从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保护和利用资源、强化生产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更具产业发展特色的保障措施。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大概内容
《规划》针对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农业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和扶持策尚不完善等现实,提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规划》确定了我国未来8年优势区域农产品发展的整体目标,力争经过八年的努力,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重点培育16个关系国计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农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域农业功能得到强化,有效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
《规划》希望通过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使我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优势区域粮食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棉油糖比重分别达到99%、95%、84%,柑橘和苹果比重分别达到80%左右,牛羊肉比重分别达到45%和48%以上,牛奶达到83%,水产品达到85%以上。
《规划》确立了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能确保国内基本供给或具备较强出口优势的16个主要优势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马铃薯和天然橡胶。 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未来8年我国将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农业设施装备,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础支撑;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优势区域内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力度,促进优势区域农产品产销连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策体系,加大优势区域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