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把握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时期
来源:《经济》   2013年07月12日   阅读:

“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信息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说,“中国幅员辽阔,全国目前有9亿多农业人口,分布在约59万个行政村,信息化差距是城乡主要差距之一,发展农村信息化是最薄弱、最重要的环节。”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我国农业现代化”

  近10年来,中国农业取得可喜成就,粮食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但纵观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我国农业面临全球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粮食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农业发展非持续性等因素的冲击。作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发力点,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我认为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我国农业现代化。”王文生告诉《经济》记者。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比如: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等,可以大大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增强水、肥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田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可以实现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新品种信息、农业新技术信息、农产品(000061,股吧)供求信息等知识传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低成本地普及推广。”王文生指出。此外,农业信息化使农民、粮食创收成为可能。

  农业农村信息化试验区

  增强信息化辐射带动能力

  立足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实际,顺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形势,2011年,在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重点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远程诊断、自动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熟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增强该区域信息化辐射带动能力。

  王文生指出,农业农村信息化试验区的作用有三:一是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二是示范带头,引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三是技术突破,熟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中的应用。

  建设“国家大平台”,

  实现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农业信息化带来了历史机遇。随着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信息化第一、第二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针对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内容的选定。但如何把已有在线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农民易于理解的经验知识和语言,即第三个“最后一公里”已成为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2013年1月,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获科技部批复立项。该项目以低成本、个性化、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建设农业信息化“国家大平台”,使突破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信息孤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可能。担任此项目首席专家的王文生介绍,“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以农户及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科教部门、政府共同参与的高效运行机制,有机集成7个信息化示范省信息服务平台上的信息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互惠互动。“项目与7个信息化示范省信息服务站实现扁平化管理,并从生产一线直接采集第一手信息,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真正做到信息进村入户。”王文生表示。

  此外,通过该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国“三农”特点的农村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和机制,从而催生一批增值服务新兴产业,实现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大平台”在繁荣农村社区、支撑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普惠城乡民生的重要作用。

  树立战略意识,发展农业信息化

  2013年5月6日,在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中指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更加深入,农业部门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人力与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树立战略意识。

  王文生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做起:首先,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其次,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信息化;再次,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第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信息化;最后,大力推进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