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巴掌田”放飞现代农业梦
来源:重庆日报   2013年07月23日   阅读:

  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虽然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但我市立足市情和农业发展阶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抓特色、强基础、育龙头、壮产业,打造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今年以来,市场供给保障有力,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正一步步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稻浪滚滚,机器轰鸣。近日,在开县临江镇明月村二社,种粮大户孙昌武种植的100多亩早稻田里,正上演着一场机收大戏。“收完早稻,就可以机插晚稻了。”孙昌武说,“机器是我种粮的好帮手!”
  在忠县甘井河天然水域牧场,肥美的鱼儿翻腾跳跃。从5月中旬开始,自然生长、不投饲料的“三峡鱼”开始捕捞,虽然比普通养殖的鱼贵3倍左右,但因其绿色健康、肉质鲜美,依然热销。
  行走在巴山渝水间,蔬菜、果树、水稻郁郁葱葱,娃娃鱼、岩原鲤游弋跳跃,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生机勃勃,特色效益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高山峡谷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在“巴掌田”、“鸡窝地”上放飞山区现代农业梦想。
  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293.5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95元,增长11.9%。“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农民务工收入增长缓慢;生猪、家禽产业低迷,也对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压力。正是得益于各地特色效益农业‘百花齐放’,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有力,农产品产量、价格稳定增长,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农民增收。”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山区有别处比不了的特色。找准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主城郊区、渝西地区、“两翼”地区错位发展
  “种什么能赚钱?”这是文峰镇三宝村四社59岁农民龚忠材常有的困惑。
  龚忠材所在的巫溪县,地理条件是“九山微水一分田”,主产当地人号称“三大坨”的玉米、红苕、马铃薯。他常说:“全家人守着两亩多地,种的马铃薯卖不了几个钱。”
  今年,龚忠材种上了具有耐寒、抗病性好、产量高等优势的脱毒马铃薯,前不久收获时,每亩地产量比以往提高了三成。这让他看到了“钱”景。
  “山区有优势,独特的气候、土壤、光热都是资源。”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只要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坚持发展,即便是传统农业项目,通过科技的运用,也能“脱胎换骨”焕发活力。
  向特色要效益,得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布局。
  6月19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我市以主城8个涉农区为重点,根据重庆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总体发展布局为“三圈四带”,即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以及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条带状山脉,发展生态、休闲、设施、精品、创意农业。
  据了解,全市农业进行了3个大的功能分区。除主城郊区外,渝西地区发展蔬菜、畜禽、生态渔业和优质粮油;“两翼”山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各显神通。巫山特产药材庙党,在不适宜种粮却适合中药材生长的云雾山大放异彩;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今年种了紫薯、紫黑玉米等,瞄准紫色农业大做文章;垫江县太平镇牡丹村,独特的盆地地貌适合牡丹生长,加工的丹皮药效非常高。
  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红利更多地留在当地、留给百姓
  5月7日,城市工商资本投资重庆农业农村对接会举行。投资额约3亿元的荣昌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采购项目、投资额1.6亿元的娃娃鱼养殖与精深加工等27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63.4亿元。
  “这批项目包括肉牛饲养及加工等多个领域;待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经过悉心培育,有望成长为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带动农户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主体。只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木瓜要到8月中旬才成熟,綦江区却早早地在为木瓜找出路。綦江仅两家木瓜加工企业,能消化1500吨木瓜。而今年全区木瓜产量预计为8000吨。
  “綦江的加工能力远远不够,急需引进木瓜精深加工企业。”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全市比较薄弱,我市正在有意识地引导,牵线搭桥,力促一批精深加工企业落户。
  丰都恒都公司是新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在它的带动下,肉牛正成为丰都一张新的名片:从牧草种植,到饲料生产;从肉牛繁育、育肥,到屠宰分割;从牛市交易,到牛肉精加工;从牛粪利用,到沼气生产……一个完整产业集群慢慢崛起。公司研发、繁育的优良品种,也让养牛的农户受益。养牛大户秦宗玉说,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今年他准备扩大规模到500头。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一种互动良性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企业赚钱,同时也使农民能够富起来,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红利更多地留在当地、留给百姓。”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44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2家、区县级龙头企业1322家。
  加强山区农业装备研发推广,走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化之路
  夏季是黄连收获的季节,本是连农最辛苦的时候,石柱黄水镇清河村连农申才国今夏却有些悠闲。他说,他家的黄连早已挖完、剪好、炕干。“有了黄连烘烤机,我们轻松多了!”
  40多岁的申才国,当了20年的“剪炕手”。在当地,部分农民在忙完自家农事之余,帮助他人剪黄连,并将剪好的黄连坨子炕干,从而获得报酬,被称为“剪炕手”。
  “以前,我要请10多个‘剪炕手’给自家的5亩黄连剪、炕,花费8000多元。”申才国说,后来发现机炕是条好路子,能有效解决人手短缺难题,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便拿出2000多元买来一台滚筒式黄连烘烤机。他由此还享受到国家农机补贴1400元。因收费合理,村民争相来烘烤黄连,他很快收回了成本。
  前不久,尝到农机甜头的他又买了一台旋耕机来翻耕田地。
  针对丘陵山区的特殊地形地貌,我市开展了南方丘陵山区微耕机系列产品及专用节能发动机研究,研发了1Z-105犁旋一体耕整机、1Z-135型丘陵山区小型耕作机械、油菜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新型机具。今年,不仅在奉节等地引进示范山地果园运输机,还在丰都、巫溪等地试验示范玉米收获机械化,马铃薯、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
  新型农机的研发、示范、推广,让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轻松种田的甜头。靠种粮致富的种粮大户成批涌现,一台台“铁牛”驰骋在田野上,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上半年,全市共推广各类补贴农机具11.52万台(套),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兑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