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记者来到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祁家村的旱塬上,2600多亩干旱山地笼罩在葱翠浓郁的“青纱帐”绿荫里,一个个挺肚吐穗的绿棒子,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金色收获。这是民和县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带给干旱山区农业的生机与活力。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缩影。今年,民和县一半以上的耕地已经实现“白膜化”。在民和农业发展史上,这是一场革命和创新,带来了干旱山区农业的“嬗变”。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全县现有耕地63.29万亩,60%以上的耕地都在浅山地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十年九旱、广种薄收”一直是浅山农业的无奈定位。
穷则思变。在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践探索中,民和县委、县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点在浅山,希望也在浅山,只有创新发展旱作农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民和农业才有出路。
2008年,一场伟大的农业变革在该县海拔2100米以上的浅山旱地发生。当年在转导乡的前坪村、隆治乡的秦家岭村、新民乡的龙卧村、官亭镇的别落村等6个典型浅山旱地试种的1300亩全膜覆盖玉米喜获丰收,一亩地的产量从昔日的175公斤(小麦)陡增至650公斤以上。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凸显出的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杂草等技术效应,一时间得到了山区农民的青睐,短短几年时间,全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民和县干旱山区的农业也焕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粮食产量一路攀升。即使在2011年遭遇了1976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情况下,32万亩全膜农作物依然实现灾年不减产。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800元,跃居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县,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2012年,全县推广的35万亩全膜玉米再获丰收,总产量达22.46万吨,净增总效益4.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0元,全县粮食总产量继续在青海省保持领先地位。
粮食产量的陡增,大旱之年的不减产,让农民心里乐开了花。巴州镇羊羔滩村村民韩成福说:“因为干旱,以前没铺地膜的时候,就是遇上好年份,山地的亩产也超不过200斤,现在好了,铺上地膜种苞谷,亩产一下到了1500多斤。”在好多农民眼里,干旱山地里产出上千斤的产量,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