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散落的"珠子"串起来——山东枣庄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扫
农业生产过程就像一串散落的珠子,不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还需要土地、技术、农资;除了涉及生产,还要考虑销售;既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又受到生产关系演变的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不断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服务领域、服务形式、服务主体等方面着手,围绕着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经营管理、商品流通、农村金融、农村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把散落的珠子串成了串,逐步编织起一张结实、周密的网。
外延不断延伸,内容逐步多样
时间过去一个多月了,说起七八月
份那几场大暴雨,薛城区陶庄镇的农民还是直摇头:很多地都被淹了,有的户一亩多地淹了一大半,玉米也倒了不少。虽然看着地里的庄稼心疼,很多人却不像以前那么犯愁了,因为他们知道今年投的农业保险可以为自己挽回一些损失。
“受灾比较严重的是玉米,目前种植面积的七成多已经投保,受损失的农民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补贴。”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枣庄市从2007年就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已覆盖了全市。“保费由农民和财政共担,20%农户自担,80%各级财政负担。今年玉米保费标准是10元一亩,保险金额300元一亩。也就是说,农民一亩地只掏2元钱,最高就可以拿到300元的理赔金。”
心里有了底,农民依然尽全力抢救地里的庄稼。农技人员也没闲着:指导大家排水减损、核查农业受灾情况……而这些,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
开春该播种了,要提前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夏天收麦子了,要为跨区机收队做好服务;眼瞅着就要秋收了,要时刻关注天气、病虫,做好统防统治和田间管理;到了农产品销售的时候,还要加大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枣庄市各级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散发资料、开通热线电话、下村入户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服务。
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枣庄市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构建金融支农惠农体系;提升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且创建了以市“三农”服务中心和市“三农”物流配送中心为龙头,区(市)、乡(镇)“三农”服务平台为纽带、“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为依托的四级“三农”网络服务平台体系,为农民直接提供人才技术、政策咨询、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构建了覆盖全市农村、惠及每个农民、直接到村入户、高效快捷的“三农”综合服务网络。
让农民享受分工与市场带来的好处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滕州市界河镇的早春马铃薯就开始大面积上市了。这时候到乡村去转转,随处可见农民收获的情景:刚刚拔掉的绿色秧子散落在地里,印有合作社标志的纸盒子堆放在旁边,品相好的土豆被小心地包装起来,大大小小的车辆穿行在机耕道上……而此时的农贸批发市场上更是熙熙攘攘,经纪人在讨价还价,小商贩在往车上装箱,一些农民拉着土豆出来零售,被买菜的大爷大妈围着。
滕州“金土豆”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日子也越过越好。而这相当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合作社的不断壮大。
为了顺应农业发展对社会化服务的新要求,枣庄市强化扶持力度,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且鼓励村级组织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化作业、粮食烘干、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方便。
“算上今年,市财政已连续八年安排了81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了188个市级示范社。各区(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区(市)累计安排财政扶持资金280万元。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20个,带动农户26.4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管生产的专心管生产,做销售的认真做销售。甚至在生产中有专门提供农资的,有专门负责农机的,还有专门搞农技推广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效率和效益也不断提高。”这位负责人介绍,拿滕州马铃薯来说,如果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入社,化肥、种子集中采购,成本上就能省一大笔。生产中的统一管理和销售上的统一经营也有利于把握行情,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些没有入社的,土地仍然自己种的,也不是“单打独斗”了。该播种时,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的人和机械直接就到地头了。收的时候也一样。加上马铃薯生产标准体系的建立,从开始选种,到播种,到施肥,到大棚覆盖、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都纳入了标准化管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其实也是一种规模经营。
在枣庄,越来越多的农活交给了专门的服务主体。农民再也不用事必躬亲,每日受制于土地上的活计,而是逐步分流到更加专业的农业生产或者二三产业当中,享受着分工与市场带来的好处。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上的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通过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也可以实现适度的统一。
搭建平台,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新变化,也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
“很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尤其是城市近郊村,弃耕、弃种现象不断。而一些有技术又想种地的人又很难租到土地。”枣庄市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枣庄市人均耕地只有0.7亩,土地规模经营难度很大;资金缺乏也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合作社蓬勃发展之时,资金“瓶颈”更加突出。
如何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把资源变成资本,同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了撬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2006年下半年,枣庄市在滕州西岗镇创建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无论是想转出土地的农民还是需求土地的合作社,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
两年之后,枣庄市又以山亭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土地使用权资本化为突出特征,以“一证一所一社”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只要是加入农村土地合作社的农户,都可以到区(县)级政府确认土地使用权,并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持证人在产权期限内,按规定用途,可依法使用、经营、流转、转让土地,也可作价、拆股作为资本从事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土地合作社受让土地产权后,可以拿全体成员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向土地产权交易机构申办总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合作社凭土地使用产权证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融资。
为了使土地供求信息的收集更容易,供求双方的交易更便捷规范;同时也为了保证抵押权的真正实现,避免民间私下流转带来的风险,枣庄市还逐步完善了市级“三农服务中心”、区(县)级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所、村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站“四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如今,区(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达7处,乡(镇)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59个,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1978个。土地流转交易、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等逐步实现了合网办公,土地流转管理与各项社会化服务不断整合。
服务平台的有效搭建,极大地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66.1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4.6%。累计利用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为农抵押贷款4.17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业规模化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