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的力量中,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及为“三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支柱力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做法值得关注。
该行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农发行在充分把握“三农”项目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信贷支持。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的同时,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村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带来积极影响。
因地制宜 加大支持力度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一系列的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表示,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对此,十八大报告中也有相同论述,并明确指出应“着力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部分地方政府已着手行动。如皋市市长陈晓东告诉记者,此前包括长江镇在内,很多农村地区是较为分散的居住模式,这使得农民的居住环境差、环境整治难问题十分突出。
而据记者了解,虽然当地政府曾在农村道路、供电、通信、有线电视、自来水网的铺设以及农村环境管护、公共交通营运等方面投入量大,但效益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采访中,一些农民希望政府能推进集中居住,帮助解决单个农民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公共服务问题。
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这样大工程的推进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依靠财政投入短期内无力完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陈晓东给出了答案:农发行给予了我们巨大帮助。
在江苏,以南通市为例。农发行南通市分行近年来共推出66个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项目。其中尤以海安、如皋两个“万顷良田”工程项目效果最为显著。该工程要求将项目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耕地向集体集中的“三集中”模式。配合这一模式,农发行先后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等多个信贷品种,多角度、全方位加大信贷投入。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钱德辉说,“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基础薄弱,支农中长期资金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镇化的进程。为此农发行把发展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作为突破口,加大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支持过程中,农发行意识到“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山东德州市政府提出的“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建设农村产业园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两区同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让农发行看到介入的契机。结合这一情况,立足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农发行探索出一条政策性金融支持“全产业、整区域”的新模式。
发挥独特职能优势 弥补市场缺陷
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目前,部分地区对此已有积极探索。如山东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局部地区已形成了建设用地集聚效益和耕地规模效益。
德州市委副秘书长陈秀河表示,农村城镇化项目期限长、数额大、有效抵押品不足往往令政府遭遇融资难题。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模式的推出,不仅给政府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杠杆,也给金融机构的介入提供可能。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贷款具有明显优势,最突出的就是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济宁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世平表示。
据悉,2011年,农发行发放30亿元、期限为7年的中长期贷款,用于济宁高新区黄屯镇新农村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后将整合全镇32个村庄,建成设施齐备的新型社区。同时,土地复垦整理后,高新区统一投资建设农业配套设施,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农发行始终坚持优惠支持、让利于农的政策。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商业性信贷资金利率普遍上浮的情况下,农发行坚持基准利率甚至下浮利率。
其实在全国范围还有许许多多的村庄正在进行着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城镇化建设。在这些村庄中,农发行的政策性支农资金正在以其特有的期限长、利率低给予当地有力的金融支持。
根据农发行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已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32万亿元,支持项目8000多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贷款主要投向于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农村交通等“三农”领域的建设项目。
谈及“期限长”、“利率低”,农发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努力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
为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农发行还坚持政府主导、实体承贷、财政资金与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农的运营模式,注重国家政策要求同地方支农重点相结合、政策性信贷资金同财政支农资金相结合、产业发展同农民增收相结合、扶贫开发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相结合,依托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突出国家政策导向,强化市场引导作用,并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作用。
引导社会资金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山东省齐河县的洪州社区内有一家名为“1+1”的超市,村民李现海告诉记者,有了这家超市,购物十分方便。齐河县委组织部长沙淑红告诉记者,社会资金能否被引入新农村建设?这家超市或许已给出答案。
“除超市外,社会资金还可以进入我们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领域。”陈秀河介绍说。
引入社会资金也是农发行思考的一个问题。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农发行除坚持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反哺农业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始终保持对“三农”领域的信贷净投放外,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回流农业农村,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区全面发展。
在陈秀河看来,正是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为社会资金的引入打下了基础。他解释说,只有社区建好了,村民能够集中居住,社区有了人气,让社会资金看到“有利可图”,才能将它们吸引过来。
值得一提的是,贷款期限长、数额大,也引来人们对贷款风险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农发行济宁市分行行长龙志强说,“我们从严把握贷款投向、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从严确认第一还款来源,严格落实抵押担保措施,贷款风险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对此,李世平也表示,“目前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46家,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增值,相关收入也进一步增加,还款不会有问题。”另外,他还解释说,项目建设周期和贷款周期的吻合度很高,已有项目按约定开始正常还款。
据记者了解,在防范风险方面,农发行针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严格客户、项目、区域“三位一体”准入管理,严防地方政府过度融资风险,坚持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风险全覆盖,强化办贷过程控制,健全完善了风险预警防范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