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冬,北方大地已是一片凋零,但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通远镇何村,大棚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眼下,正值何村设施蔬菜大量上市之际,每天约有10多万斤蔬菜运往西安。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约有1000万,如何保障蔬菜稳定供应成为一大难题。过去,西安市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南菜北运”,市场上的蔬菜主要来自海南、广西等地,受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影响,一到冬季菜价就会上涨,遇到突发性极端天气时,蔬菜供给的减少和运输的阻滞常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近年来,西安市针对本地冬季蔬菜供应不足问题,大力实施设施蔬菜扩建工程,蔬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西安市“菜园子”越来越大,“菜篮子”越来越稳。
提稳“菜篮子”,要靠发展“菜园子”
“以城市为中心,在周边发展设施蔬菜有很多优势。”西安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以芹菜为例,西安本地温室大棚生产的芹菜成本为每斤0.6元左右,而当季从南方调运的芹菜价格每斤约为1.1元,两者相差0.5元左右。虽然设施蔬菜成本较高,但是较低的流通成本使其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蔬菜的新鲜度方面,本地设施蔬菜也有绝对的优势。”
设施蔬菜所体现出的竞争力,吸引了西安周边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据了解,2008年,西安市设施蔬菜面积是25.8万亩,如今,这一数字增加到41.4万亩;蔬菜总产量,从2008年的25.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90万吨;城市常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水平,也由2009年的284公斤提高到330公斤左右。全市蔬菜总体供大于求,冬春淡季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
拓展“菜园子”,要靠政府“搭台子”
高陵县的何村有“陕西大棚第一村”之称,全村共有大棚3000余栋,户均5.6栋,人均收入2.2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投入比较高,农民最怕种出来的蔬菜卖不上好价钱。”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告诉记者,“我们村的设施蔬菜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他介绍说,首先是政府投资完成了修路、通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蔬菜的运输可以通畅;其次是在种植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经常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镇政府还专门掏钱常年聘请了两位来自山东的农业技术专家,及时解决农民种菜遇到的难题;第三,对建棚户给予补贴,现在每个棚补贴6000元;此外,镇上建成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让农民种出的菜不愁卖。
丰富“菜篮子”,要鼓足农民“钱袋子”
在不断拓展设施蔬菜面积的同时,西安市创新蔬菜销售模式,提出了蔬菜销售“1+N”模式,减少蔬菜销售中间环节,让菜农获得更多的收益。
“1+N”模式是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为桥梁,建立起的以产地批发为主,以“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等多种销售形式为辅的蔬菜销售模式。
“过去,菜农除了将高品质菜低价卖给中间商外,没有其他选择。”史安民说,“现在我们只管种好菜,把产出的‘放心菜’交给专业合作社,销售的事根本不用操心。”
据了解,在何村的带动下,周边地区菜农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专业化种植初具规模,形成以芹菜、黄瓜、辣椒、长豆角为主要品种的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