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和任务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4年01月18日   阅读:

现代农业是一个内涵广泛并且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概念。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其显着特征:一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机具等现代物质条件为重要保障的规模化农业。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科技化农业。三是以产加销、农工贸紧密衔接统一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社会化农业。五是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工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印发了10个1号文件,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2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明确和发展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必将进一步破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制约,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经过多年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不断深化,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明的国家,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一)从机遇看,有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牵引作用更加有力。工业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发展为改造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城镇化加速推进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拉动了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到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更多现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2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2.57%。

二是国家具备了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雄厚财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万亿元,这些都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是技术变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升级,物联网、分子育种、先进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理念和技术加快推广普及,这些都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五是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支持和引导,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全社会关注现代农业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现代农业建设开辟了新的支持途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从挑战看,面临六个“日益繁重”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总量平衡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偏紧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日益繁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2013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夏粮、早稻分别比上年增产39亿斤和15.7亿斤。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例上升、消费水平升级以及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的刚性增长态势明显,农产品供求关系呈现基本平衡、结构短缺的特征。2012年我国进口小麦370万吨,稻谷和大米237万吨、大豆5838万吨、食糖375万吨、棉花513万吨。据有关测算,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预计达到14400亿斤左右,棉油糖、肉蛋奶消费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而综合各方面实现基础和条件,预计到2020年粮食总产可达到130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约1400亿斤。这还不包括调整农业结构,以及城市化建设对土地需求造成的产量减少。从品种结构看,未来粮食缺口主要在玉米和大豆,将分别达到400多亿斤和7000多万吨。此外,棉油糖以及生鲜乳都会有不同程度缺口。这说明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国内生产力布局,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日益繁重。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水土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据有关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就会减少600万亩,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目前,我国化肥亩均施用量是美国的4.3倍,利用率仅为40%,农药污染耕地面积达1.4亿亩;工业和城市对农业污染有增无减,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水土渗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刻不容缓。

三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防灾减灾能力弱,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任务日益繁重。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耕地还有50%以上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易受洪水威胁,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机化发展水平不高,水稻、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只有30%和40%左右,棉油糖机械化瓶装技术尚未突破;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作用远未发挥。与此同时,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旱、涝等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据统计,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600亿斤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推动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的任务刻不容缓。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日益繁重。受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据统计,2003-2010年,化肥价格上涨81.6%,远超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8.2%;人工和土地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超过50%,而且物流成本普遍增加。但是,农产品价格并未随着成本的增加而同步同幅上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测算,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118元、371元和263元。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高投入、低效益向获得全社会平均利润转变任重道远。

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许多地方留守农村的以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为主,农村务农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达50岁左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将推动青壮年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具有“恋农恋土情结”的老一代农民将逐步退出,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加速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事关长远,任务艰巨。

六是农业投入总量不足、渠道分散,金融保险等重大制约瓶颈尚未突破,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农业投入总量依然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黄箱”支持总量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距17%的入世承诺尚有15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没有现代金融保险大力支持,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尽快突破金融保险等重大瓶颈制约,推动农业支持保护由低水平、零散性向高效率、系统化转变刻不容缓。

(三)从历史责任看,肩负着三个重大使命

一是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使命。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目标,2012-2020年间农民人均收入每年需增长7.2%左右;要实现到建国100周年,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2012-2050年间农民人均收入每年要比城镇居民快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全面小康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业,关键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挖掘农业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又可以支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民生改善,缩小城乡差距。现代农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二是肩负着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和拓展空间的重大使命。从要素贡献看,农业不仅要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粮食、棉花等工业原料以及土地资源,而且还要继续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据统计,目前每年有300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周边的优质土地;每年有1000万农业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十二五”期间每年还将转移800万人。从市场贡献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扩大国内需求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点,亟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三是肩负着维护稳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使命。对国家而言,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九连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在当今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粮食、军力、能源三大支柱中,粮食居于首位。为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二、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取向

在总体思路上,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学把握“一二三四五”的指导思想。“一”是指把握一条主线,就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二”是指围绕两个目标,就是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三”是指提高三个能力,就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四”是指促进四个化,就是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五”是指强化五个支撑,就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

在发展目标上,力争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着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着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在主要任务上,要努力促进“五大转变”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安全向总量安全、结构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五个安全并重转变,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总量安全,今后要在确保总量供给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向五个安全并重转变。要稳定发展粮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生产,提高单产;要顺应人民不断增长的营养产品消费需求,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从满足国内需求和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出发,建立不同农产品分层分级安全目标,科学规划国内生产发展优先序,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产需缺口。

二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兼业化的分散经营为主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我国国情出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速度要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按照种地与外出打工机会成本大致相当测算,目前我国北方种粮专业户的适度规模约为120亩,南方约为60亩。为此,一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不同特性,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二要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着力构建市场和农民间的多形式载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一方面,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基层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发挥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支持其参与良种示范、统防统治、沼气维护、信息提供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

三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依靠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统筹实施科技创新驱动、资源利用升级、布局再平衡、贸易互补和农业标准化“五大战略”,切实把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四是促进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转变,努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完备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重点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整合各方面建设资金,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现代化养殖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尽快突破农机化发展各项薄弱环节,力争尽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是促进农业功能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为主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转变,真正实现产加销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随着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业生产领域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的分工分业进程加快,新的产业型态不断涌现,现代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储运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收益分配比例,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要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要深入挖掘农业的观光休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建设一批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科普农业等园区,带动农业功能拓展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在政策取向上,要着力完善五大政策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要稳定农民直接补贴存量、调整增量,保持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种粮大户等扶持资金,强化农业生产支持;建立农业资源生态修复专项,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启动“百万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加速培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产粮大县奖励等奖补政策,划定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长期稳定不变,大幅增加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并继续对每年增产贡献较大的产粮大省、大县,根据其粮食产量、商品量给予额外奖励;建立农业“走出去”的资金支持渠道,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二是完善农业基本建设政策。在继续实施好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工程、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村沼气工程、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现有专项的同时,当前重点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机化。在标准农田建设上,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推进现代种业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机化发展上,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的有利时机,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农机作业的推广应用,加快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先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并积极推进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全程机械化。

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要探索建立目标价格制度,研究将目前油料、棉花、食糖的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以目标价格补贴为主的调控政策,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补贴农民,减少对市场干预。要完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在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可考虑由临储政策向最低收购价转变,实行“两价合一”,更加突出价格信号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引导作用。要健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鼓励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子拍卖、远期、期货等机制创新,为包括生产者在内的市场主体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要探索建立调控目录制度,对于未纳入目录的,完全由市场调节,对于纳入目录的,明确保供稳价目标和各级政府责任,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要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灵活利用关税配额、技术性措施,最大限度减轻进口冲击。

四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政策。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拓宽金融抵押物范围,积极探索农民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中型农机具、订单等作为贷款抵押物,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适当提高保额标准、保费补贴比例和赔付率,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区域性主导产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兴办各类事业

五是完善农业改革配套政策。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加快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积极争取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转变、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由行政化向杠杆化转变,不断创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