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改革奋进 广东农业现代化再提速
来源:南方日报   2014年03月01日   阅读: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广东省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向前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克服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和H7N9禽流感事件严重冲击等不利影响,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为广大农民的“小康之路”又铺上了坚实的基石。

据统计,2013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946.8亿元,增加值30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和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27.8亿美元,增长6.8%,其中,出口81.3亿美元,增长8.3%。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总体向好,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现代农业保障南粤“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一大焦点。作为全国最大粮食主销区的广东积极响应号召,继续主动担起了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重任,不断提升各种软硬件条件,推动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欣欣向荣。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省粮食生产虽然受到超强台风、暴雨洪涝等多轮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313万吨的年度考核任务。蔬菜、花生、甘蔗、水果等农作物更是实现了全面增产增效。”

在过去一年中,我省畜牧业有力克服了H7N9禽流感事件的严重冲击,迅速企稳回升,市场恢复速度之快全国领先。全年肉类产量443万吨,与上年持平;蛋类、奶类产量分别增长3.8%、4.3%。

成绩来之不易。我省去年认定和扶持建设了300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兑现了省政府办好民生实事的庄严承诺。扎实推进全省40个产粮大县和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创建了50个园艺作物、20个南亚热带作物标准园。生猪、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4%和93%,分别高出全国18和42个百分点;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450家,排名全国第一。

我省去年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十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种业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现代农业工程体系建设。启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打造了样板。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生猪五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挥了明显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现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6%。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

我省去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基层农产品检测水平全国领先,全省80%的乡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7.8%,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了全省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

农村综合改革释放“乡土力量”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得力,可成功释放潜藏在农村大地中的“乡土力量”,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增添无穷的动力。2013年,广东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全省新增了阳山县、蕉岭县、佛山市南海区、江门市新会区、东莞市(三镇一区)5个市、县(区)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48个山区县(市),珠三角34个改革责任主体(东莞、中山市和32个区市)都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目前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区域已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各地主动要求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我省山区县结合实际,学习借鉴云浮云安县实施的主体功能规划、乡镇科学考评制度。清远阳山县构建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体系,既形成了县域“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合”的发展格局,又推动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乡镇干部服务下沉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全省48个山区县(市)662个乡镇共划分生态发展镇283个、重点开发镇247个、优化开发镇132个。

珠三角地区则针对多地集体产权权属不明晰、股权配置不规范等问题,纷纷借鉴佛山南海区做法,建立集体资产管理交易、集体经济财务监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股份)管理交易“三个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股东身份、股权流转、股份分红公开透明,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

一些农村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取得了突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政策,给广大农民兄弟吃上“定心丸”,广东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试点从2个县3个村扩大到5个县15个村;全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437个。珠三角地区81.2%的镇街建立农村集体财务监管平台,51.9%的镇街建立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39.4%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革。山区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3262个、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点5964个、村民理事会26948个。

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成效继续放大。到去年底,完成了第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42个名镇、378个名村、726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启动了第二批33个名镇、489个名村、933个示范村和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创建活动。

我省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也取得良好开局。2571个相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已经实现了帮扶人员、方案、资金、项目“四到位”,落实驻村干部3765名,到位帮扶资金30.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7620个。基本完成了10万户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和1.5万户“两不具备”村庄搬迁移民安置建房工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富裕,要实现小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关键。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加农民的务农收入,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广东省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引力”,为农村地区聚人气、提干劲,让广大的农村地区真正成为农民兄弟的“聚宝盆”和“安居地”。

在过去的一年中,广东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建设效果之好前所未有。据省农业厅介绍,去年全省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9家,总数达453家,有30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新增农民合作社11677家,总数达26540家;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达到170657户。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提速堪称是一大亮点。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540家,比上年增加11677家,增幅达79%。

合作社合作层次与生产规模不断提升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合作实力更是不断增进,这些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据调查反映,近年来合作社成员普遍比生产同类产品的非社员增收15%以上,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

这仅仅是广东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一个开始。新年伊始,省农业厅便联合省农信社、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推出“政银保”项目,拟计划以四年为一个周期,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银保”项目,以此为试点,逐步改善破解各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瓶颈问题,也为将来进一步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提供经验。

除此之外,我省其他农村金融政策也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政策性涉农保险作用十分显著,特别是在农业救灾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稻种植保险全面铺开,承保面积1675万亩,覆盖率57%,理赔金额1.6亿元,比增176%,有效帮助和促进了农民救灾复产、增加收入。

●经验之谈

河源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河源市灯塔盆地先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目前,示范区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5家,市级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辐射带动农户11.9万户,户均增收2900元。

该市立足灯塔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带动了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流转,促进了示范区内一二三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不断创新订单农业产销、农业投融资、生态农业发展等新模式,与金融机构探索“政银保”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征信+扶贫+信贷”资金支持模式,建立了“一站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先将示范区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验地,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缓解信贷抵押物不足问题。

东莞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以来,东莞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从2003年起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建立起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所为龙头,32个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骨干,延伸至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该市不断加强日常检测监督和预警预测,建成了质量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动物卫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检测结果、质量数据、生猪屠宰环节检验检测等实时监控。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采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建立种植基地、种植户的质量安全档案,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先后在外地有关市县认定供莞生猪基地547家、供莞蔬菜基地24万亩,并与当地建立产销联建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实现供莞农产品的全程追踪溯源。2013年,该市共抽检食用农产品样本116万份,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8.96%、99.99%,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揭阳精心打造“一镇一品”

揭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出台了《揭阳市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实施意见》,市政府与省农科院合作签订框架协议。该市打造了重点示范镇20个,形成了竹笋、淮山、菠萝、花卉、茶叶等2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

揭阳不断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省、市、县各级财政安排资金支持“一镇一品”发展。市政府还促成外地企业在揭阳注资1亿元,启动建设首农南方基地和粤东冷链物流园。出台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一镇一品”镇对接挂钩。积极创新营销模式,组织“一镇一品”产品进机场超市、平价商店,不少产品建立了自己的淘宝店、展销厅、连锁店,形成了网上销售平台。“一镇一品”工程建设示范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20个重点示范镇平均农业产值同比增长10%,主导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8%,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博罗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近年来,博罗县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在全县设立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0个,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17个,建立起了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该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每年挑选一批农业技术人员组建县级农技推广专家组、挑选出100名指导员为农技推广指导员、挑选出1000名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加快了科技服务向村级延伸,有效地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县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其科研成果进行示范试验,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良种繁育、良种供应、加工生产和农业技术示范推广。

高州推进禽畜标准化规模养殖

高州市是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生猪年饲养量达220多万头。近年来,高州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有效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该市现有国家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家、省重点猪场17家。2007年以来,每年都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据统计,2007年以来,高州市先后共扶持建设了7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960万元,全市标准化改扩建猪舍约13.3万平方米。该市加大动物无害化处理力度,2013年建成了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病死动物12吨。规范病死动物送无害化处理程序,将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与育肥猪、能繁母猪保险相结合,提高养殖户主动送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