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玉溪日报
元江县把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作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工作,通过“抓调整、抓科技、抓订单、抓生产”,做到小春生产的面积早落实、播种早行动、科技早培训,确保小春生产的顺利进行。
围绕增收抓调整。全县的小春生产按照“调控总量、调和布局、调优品种、调高效益”的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种植效益。按照压缩低效杂粮,增加蔬菜、油料经济作物种植的计划,小春计划播种8.6万亩,粮经作物比例为55:45,实现农作物主产品产值305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8元。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烤烟收购刚结束,元江便利用独特的光热资源和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品种结构,强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在山区采取“烟—荞—小麦、稻—菜—洋芋”等复种生产模式,变一茬为二茬或多茬;在热坝区抓好反季蔬菜、鲜食玉米和蔗套蔬菜、大豆、洋芋等作物的立体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
提高效益抓科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从农业部门抽调了20名技术骨干进驻乡镇,按分片负责原则,负责指导好小春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工作,把《菜豌豆高产栽培技术》等印制成材料,分发到农户手中,提高了小春科技措施到位率。加强小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做到试验、储备、应用相协调。引进菜豌豆品种2个,调供良种124.2吨。为了推广菜豌豆良种,每亩菜豌豆给予20元的补助,羊街、那诺两乡在县级补助的基础上,又给予了每亩10元的补助。办好示范样板,起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优质良种、高产栽培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实施1万亩油菜、1千亩菜豌豆和1千亩冬早大豆样板,通过举办样板,带动相关作物的发展。
围绕市场抓订单。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相关部门到通海、玉溪等地主动寻找市场,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外地客商的联系,积极寻求订单,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一线抓生产。全县涉农部门的党员干部、农科人员主动放弃“十一”黄金周和每个周末的休息时间,深入到村村寨寨的田间地头,与村民一道早出晚归,苦战在小春生产第一线,抓好油菜、菜豌豆等作物的种植,确保按质按量按节令完成小春种植任务。截至11月8日,全县共播种小春8.3万亩,占计划的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