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厦门农业产业协会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18日   阅读:

经济日报   “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针对农民的困惑,厦门市同安区成立了7个农业产业协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安农业正从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生产模式逐步迈向以协会组织规模化“兵团作战”的生产方式。区委书记陈昭扬说,农业人口占61.1%的同安区,去年农业总产值10.56亿元,全区农民连年增收居福建省前列,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763元,连续三年增长9%以上,今年前三季度达到4822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200元大关。   龙头带动 打造产业“航母”   同安区丘陵较多,半山村、山顶村有20个,山上农民多种茶叶。   在莲花镇山区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套制茶设备,茶农都是在采完茶后按照以往的方式制好茶,然后拿到市场上卖。各茶农、花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推广慢,产销受制约,污染难以控制,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差。莲花镇党委书记陈幼萍分析说,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不但无法提高茶叶质量,而且很难打开市场。   另一方面,厦门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出口基地。作为厦门市六大茶叶出口企业之一的恒利公司,自有茶园不够,要建立福建省首个海关备案的出口茶叶种植基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莲花镇及时牵线,让农民联合成立茶叶协会,请恒利公司当会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现在公司已拥有2093亩的茶园,并与300多个茶农签订了3000多亩茶叶购销合同,同时还在9个自然村设有定点收购站。   以协会为媒,让公司加农户,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让小小茶园与世界大市场牵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协会是一种合作互助自治联合体,主要通过依托产业龙头带动作用,改变单家独户生产者进入市场势单力簿的弱势地位,为会员排忧解难,使会员在利益上拧成一股绳,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让会员增收,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莲花镇茶叶协会会长、厦门市同安恒利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树足说,“我们将恒利公司的茶叶无公害基地作示范,提高茶农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为茶农提供茶叶优良品种,协助购买有机肥、农药,并以公司营销网络为依托,为会员提供营销信息,拓宽市场空间,共同打造莲花茶叶品牌。”   据悉,同安目前成立的农业产业协会涉及牲畜、禽类、水产品养殖和蔬菜、茶叶、花卉种植,协会大多以当地产业化龙头为依托,如西柯养猪协会依托银祥集团、郭山禽业协会依托专门从事珍禽养殖、销售的康富达公司,五显镇明溪蔬菜协会依托厦门台日食品、厦门佳萌进出口公司、漳州立品食品公司等多家企业,每年向企业提供4000余吨的绿色、低农残的紫甘兰、生菜、甜玉米。   统一服务 实现规模效益   协会注重打造产业链条,从购买种苗、肥料,组织外地货商参观、订购,打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产业实现了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大辐度提升。   厦门地处热带,是海洋性气候,光照足,温差大,气候宜人,鲜花优美。美格农艺等花卉盆景企业先后在莲花镇建立了订单农业基地,带动了当地花卉盆景业的发展。面对广阔市场,后埔花卉盆景成立协会,依托花卉企业、优秀专业大户,形成生产合力,提高产品质量,迅速拓展市场,增加花农收入。   厦门龙合用大花卉有限公司以农民出租土地,农民出让劳力的合作方式,建立了300亩的菊花鲜切花基地。去年同安产的菊花在日本大阪等大城市打开市场后,销售量最少在300万枝以上,平均每枝菊花在日本市场上卖到3块多的人民币。   同安区在发挥协会统一服务,实现规模效益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养殖业。为了改变单家独户生产者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西柯镇养猪协会一头连接养殖户,一头连接科研单位和养猪业关联企业,分享流通领域的利润,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他们从外地种猪场引进优良种猪,全面提高会员场商品猪质量。   行业自律 打造放心品牌   洪塘头村是西柯镇养猪协会会员最多的村,村民养猪富了,但到处是猪粪晾晒场,臭气难闻。2002年5月,会长和4位理事参加华东地区畜牧生产展销会,经认真的考察论证,成功地引进了生物有机肥专利生产项目,利用猪粪经添加辅料,接种菌苗、发酵制成无臭味的优质高效的生物有机肥,现已生产2500吨,产品质优价廉,供不应求,不仅为农业种植业提供了高效环保肥料,同时消化了23.2万头生猪的排粪量。该项目2003年度被评为“厦门市先进科技民营企业”。协会还选定5个较大规模的养猪场作为“同安区环保节能示范场”,鼓励会员投资35万元,增建沼气池1000立方米,其中已有两个养猪场经环保局验收评定为排放达标场,发给达标排放证书,同时得到政府环保扶持经费14.5万元。   西柯镇养猪协会还根据农业部有关规定,把养殖环境、饲养条件、引种和免疫程序等做了硬性规定,规范了行业标准。协会经常对会员养猪场进行检查,指导消毒、防疫、排放措施整改,规范生猪饲养管理等各项制度的执行。目前,已有4个会员场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个会员场被厦门市政府确定为“厦门市无公害基地项目建设单位”,3个会员场被厦门市绿办确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会员场正在申办无公害产地认证。   培训交流 促进产业升级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了解大市场信息,也难以推进科技进步。西柯镇养猪协会成立三年多来,共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会员2820人次,授课老师有研究员、高级检疫员、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科协主席、省内外教授等。协会还经常组织会员互相交流信息和饲养技术,并组织会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会员视野,推广先进技术。协会会长郑财陆和几位理事有多年丰富的养猪经验,具有信息灵、引进新技术快的优势。许多企业听说西柯有这么一个专业协会都高兴地前来进行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互通市场信息。协会积极组织会员走出去参观学习,三年来共外派23批,参训人员208人次,及时了解养猪业的最新动态,并将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带回协会,在会员中进行交流和推广。   在全国科教兴农试点单位的郭山村,记者了解到,该村成立蔬菜协会和禽业协会后,蔬菜协会已吸纳会员68名,禽业协会吸纳会员21名。协会聘请市区多名专家进行种植和养殖的指导,定期提供市场信息和新品种,在产、供、销体系上为会员做到一条龙的服务。目前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年复种面积达3500亩,年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村发展种植反季节蔬菜近千亩,并形成占地10000平方米有48间店面的蔬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200多吨,蔬菜远销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全村有近50户的村民从事专业的珍禽养殖,存栏1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15家。品种有美国七彩山鸡、鹧鸪、绿头鸭等多达数十个,年出栏禽类150万只,产量1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产品在广东、江浙一带卖火。协会的带动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该村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上升到去年的5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