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主持开幕式,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作了主题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中农办原主任段应碧、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等知名专家以及100多名学会成员等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讨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方面,主要研讨了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缓解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非农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内容。在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研讨了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产业创新升级、国家粮食安全策略构建、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等内容。
陈晓华做了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今年仍然取得了丰收,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但是,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粮食比较效益下滑、生产成本上升、粮食价格“天花板”等新常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挑战与日俱增,集中体现在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期望、农业比较效益与农民增收的诉求、农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需要等4个方面不相适应,粮食问题不能轻言过关,要用新的思维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我们要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在研讨过程中,紧扣主题,宽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还有一些入选论文,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认识,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思路建议,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一些专家提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富农,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研究、制定和执行农村政策要依法而行,要坚持法治思维,秉承法治精神。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代表们认为应努力实现农民承包地的用益物权,统筹农村社会现实与土地制度实施,整合土地交易方式与土地制度,完善土地财产权治理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决定性作用。与会代表和专家就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支持保护;二是切实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立足自力更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中主要装自己的粮食;四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关于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相关专家提出,一要明确界定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概念和内涵;二是赋予农村集体资产的六项权能,让农民分享集体资产带来的权益;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少代表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减轻种粮成本上升的压力;继续实施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保持粮价的平稳上升。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会专家对我国农业资源呈现刚性约束,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矛盾尖锐,现代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形成了强烈共识,就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农村金融创新及就地城镇化、民族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分化、新型农民培育、农村家庭消费、国外经营方式借鉴等问题,从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次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对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服务决策的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