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日报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并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民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做好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思路。
一、正确分析“三农”现状,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从总体上说,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即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依靠经商办企业和规模效益农业过上了富裕生活。但也不可讳言,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三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多与耕地等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大量农村男女劳动力由于文化科技知识低下,劳动技能缺乏,不能充分就业,不能顺利地从事适度规模效益农业。三是农业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率低,标准化滞后,市场竞争能力弱。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财政问题造成的投入不足等原因,使每年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和严重影响。五是农村改革不配套,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条条框框束缚尚未消除。六是部分家庭困难的农民负担重,主要表现在建房、子女教育、婚丧嫁娶、治病等方面。
以上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影响,最终都反映到农民就业难、增收难、维权难。由此可见,相对而言,我们的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仍是落后社区,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因此,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转变作风,齐抓共管,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
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稳定发展。
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突出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题,以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知识、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结构高速为主线,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移民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实现“培训、发证、就业、输出”一条龙服务。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我们应在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革一切不合时宜、阻碍“三农”发展的条条框框,拆除“门槛”,实行“非歧视”政策,允许、容纳、欢迎农民兄弟进城务工经商。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在做好“三化”促“三农”的同时,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特色基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他们走公司化、集团化、增强联合的路子,及时帮助解决其在创立品牌和扩大生产规模中的困难,包括用地、用电、资金信贷、税费减免、商标注册、宣传促销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增收。在鼓励农产品、专业农民“走出去”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五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要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政策;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社会筹资等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搞好各类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六是大力推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以贯彻全市“富民攻坚计划”精神为动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就业扶贫力度、下山搬迁扶贫力度、劳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挂钩帮扶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文明社会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工业与农业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则是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所致。实践证明,扶贫必须先扶志扶智。一是坚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采取公共财政支持、有偿贷款助学、捐资无偿赞助等办法,妥善解决因贫困而辍学的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尤其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防汛和抗灾救灾能力。继续搞好通乡、通村“康庄工程”以及发展农村通信、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二是坚持完善社会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保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三是坚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渔)民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激发他们勤劳致富的热情、干劲,自觉投身脱贫致富奔小康先列。四是坚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作者系平阳县委办副主任、县委农办主任) 叶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