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域经济“大变脸”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19日 阅读:
中山商报
编者按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11月17日刊登了《大埔:县域经济“大变脸”》一文,介绍了大埔精心实施“开放旺县、瓷工富县、农业稳县、人文兴县”发展思路,拉动县域经济快跑,短短3年间实现惊人“大变脸”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读者垂注。记者近日来到广东省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的大埔县采访。进入大埔三河坝已是傍晚时分,三江六岸流光溢彩。梅江边上的中山纪念堂、明代古城墙、韩江源客家母亲像在霓虹灯下光彩迷人;汀江西岸的现代工业生产基地灯火通明;沿着梅潭河向东,绵延17公里长的“宣传走廊”直通县城,大道两旁整齐划一的高杆灯上全部挂起了大红灯笼造型的宣传灯箱,灯箱上“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中国花环龙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客家美食之都”、“客家民居建筑大观园”等字眼熠熠生辉。
大埔是个山区县,过去守着资源、生态、人文宝藏过着苦日子。2003年以来,该县走开放路、念山水经、打优势牌、唱特色戏,精心实施“开放旺县、瓷工富县、农业稳县、人文兴县”发展思路,拉动县域经济快跑,短短的3年间实现了惊人“大变脸”。去年该县生产总值11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人均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67个县(市)中的排名分别比2002年前移了10位和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当地后认为,大埔的发展思路清晰,只要坚持抓、长期抓,大埔的发展充满希望。
念山水经 打优势牌 唱特色戏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如何把丰富的人文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梅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大埔县委书记张远方对记者谈了这几年的发展:“打优势牌,唱特色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打客家风情、名人名居和红色革命牌,唱茶文化、陶瓷文化和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戏,通过加大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致力把大埔打造成为传承客家文化和连结世界客都的人文秀区。
3年来,大埔县投入近1亿元,重点抓好三河、县城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和客家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工作,兴建和修复了数十处人文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梅州—张弼士故居和县城—花萼楼两条市级旅游线路。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去年接待游客12.8万人、旅游总收入60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1—9月,全县接待各地游客13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7000多万元。
一路一灯 一街一景 一区一品
“街道变宽变美了,路灯更多更亮了,楼房更高更新了。”这是老百姓对大埔这个万川古城最真切的感受。
2003年以来,该县按照“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建成了大埔大道、西湖公园、县城防洪堤南北堤、大埔美食街、白云大桥、仁和大桥,全面改造残旧街道,完善了主城区所有街道的绿化、亮化工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该县加大了县城“三乱”整治和管理力度,有效提升了县城的管理水平。街道变宽、变绿、变净,车行有序、人行有道,呈现出“一路一灯、一街一景、一区一品”的特色,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3.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7万人增加到8万多人。
“山中山”破解“难上难”
对于被称为“山中山”、区位条件差的大埔来说,招商引资是“难上难”的事。2003年初,大埔县还没有一寸工业园区,更谈不上大项目、大工业。
面对困难和挑战,该县新班子努力克服区位劣势和竞争弱势,多策并举,力破发展“瓶颈”。仅2003年,该县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一次性规划了总面积14000亩的高陂、三河、茶阳3个各具特色的工业生产基地,填补了该县在园区建设上的空白,3个基地首期3300亩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3年间,3个基地共引进项目62个,投资额25.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2.03亿元、税收1186.9万元,解决就业3804人。
作为梅州招商引资工作起步最慢、区位条件最差的一个县,大埔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把这块“投资死角”转化为商机无限的“投资热土”。3年来,全县招商引资项目593个,总投资额89.38亿元,在建和建成投产项目414个,投资额29.79亿元。1—9月,全县GDP实现16.94亿元,同比增9.5%。其中,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9%;税收3921.6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30%。
挖出宝藏脱贫奔小康
陶瓷、水电、竹木和农产品加工开发是大埔的特色产业。2003年以来,该县通过采取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技术创新搞活一批、扶持引导壮大一批、国企转制做强一批、落实挂扶优化一批等措施和方法,使水力和瓷土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3年来,全县新办和增资扩产陶瓷企业68家,陶瓷销售收入、税收以翻倍速度增长。全县新建、改造电站54座,装机7.2万千瓦,现有230多间电站总装机达3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5亿千瓦时。1—9月,全县发电量7.2亿千瓦时,产值2.06亿元,税收3949.96万元,分别同比增52.8%、53.1%和55.3%。陶瓷、电力两项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的比例比2002年提升了16.5%。
同时,该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抓好茶叶、生猪、烤烟、蜜柚、银江黄花菜、青梅、青榄、枇杷等8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4.5万亩优质茶基地、6万亩蜜柚基地、2万亩优质烤烟基地、40万头生猪基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全县农副产品销售率达90%以上;33家省市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2万多户7万多人走上致富路,人均年增收2000元。
如今的大埔,“一纵二横十五出口”的交通网络、贯通南北连结3个中心镇和3个工业生产基地的经济大通道以及出境公路已接近收尾,梅漳高速公路建设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此外,城乡电网、水利安全网和通信网络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春风难度“万川”关已成为历史,一个新大埔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杨应森 翁钊敏 黄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