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广东江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来源:新农网   2015年02月12日   阅读:

  新增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340家、在全省率先推动农业“政银保”试点工作、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34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珠三角最大“菜篮子”,江门农业在过去的一年中,用数据诠释成绩,用创新驱动发展,在今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江门农业现代化步伐将迈得更大: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和扩大农业“政银保”项目、加快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大科技和金融支农力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着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目标,江门现代农业正在实现从“大”向“强”的“华丽转身”。

  农业规模经营

  1 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他生于养蜂世家,自幼深受父亲影响,对养蜂“情有独钟”;2002年,他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蜂学系本科;8年前,他与老父亲参加完全国养蜂研讨会议后,萌生了发起组建合作社的念头……他,名叫麦洪长,是市人大代表,鹤山市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理事。

  “当时有很多蜂农都是单打独斗,产量不高、销路不畅,收益也不好。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实现抱团发展,提升养蜂技术,促进市场信息化,确保销路,让蜂农专心养蜂。”麦洪长说。

  自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合作社不仅在技术指导、信息共享、销售流通等环节中给予帮助,同时还建立了生产、监督等制度。走到今天,蜂业合作社社员已达102户,遍布五邑各地,蜂群数达到6000群,年产量达到230吨蜂蜜,引导社员兴办标准化饲养蜜蜂基地16个,标准化养蜂达到73%。2012年,该合作社还荣获了“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单位”。

  2 合作社要“增量”更要“提质”

  “市场竞争如今日趋激烈,农户要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江门市委农办主任、江门市农业局局长张景卓说。截至去年年底,江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82家,农户入社率达30%,全省首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在江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家”的目标已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增量和提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张景卓表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江门市将展“合作100”示范创建活动,创建100家以上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江门市还将全面推行合作社会计代理制,开展银企(社)、科企(社)、产销对接活动,探索社社、社企、社区联合新模式,建设“合作超市”;推动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解决融资难题,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式之一,除此以外,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达65家,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7万户,占全市农户的53%,户均增收4500元。同时,江门市还建立了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1家,成为全省首个制定并实施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的地级市。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江门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龙头企业培优方面,张景卓表示,我市将实施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中,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参与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并落实财政、税费、金融、用电和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从长远来看,张景卓表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江门市将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金融支农创新

  1 江门市率先推动农业“政银保”试点

  随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金融与农业合作深化也已是大势所趋。可受自然气候、缺乏贷款抵押物等客观因素制约,农业“融资难”引发的资金瓶颈问题依然阻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

  “江门市农业‘政银保’的实施,正是江门市农业金融改革的一项标志性措施。”江门市农业局副局长钟国活说。有别于以往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农业,江门市农业“政银保”是以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金融资金,通过整合政府、银行和保险三方力量,探索建立起可持续、可复制农业融资创新机制。“江门市是全省首个试点农业‘政银保’的地级市。”

  去年3月21日,一张450万元的贷款支票被送到新会区大泽镇科泽家禽公司负责人黄锦辉手上,科泽家禽公司成为江门市农业“政银保”首批受惠的5家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政银保’项目确实是‘雪中送炭’!”黄锦辉感慨道。从首批5家受惠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000万元,有效化解H7N9禽流感资金链断裂危机,到如今,江门市已审批同意向27家农业经营主体放贷,涉及资金达1亿元,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注入“强心剂”。

  江门市人大代表、恩平市蓝海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黄海燕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现代农业新增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一家就是恩平蓝海农业科技,我们同时也是农业‘政银保’的受惠农企之一,这为我们创新农业科技,加快企业发展带来了动力。”

  2 做大“资金池” 扩大受惠面

  “农业‘政银保’突破了金融与农业之间的隔阂,这为农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钟国活表示,农业“政银保”接下来将走向“扩容”和“增效”。

  在继续完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钟国活介绍,“农业‘政银保’将让更多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加入其中,做大‘资金池’,为农业‘政银保’‘扩容’。同时,“我们还将探索提高专项资金放大倍数和保险赔付倍数,扩大受益对象和扶持规模,让更多的扶持对象受惠。”

  与此同时,开平市已参照市本级做法开展农业“政银保”工作,其它市(区)也在陆续探索开展,江门农业“政银保”项目正在构建成一套可复制的立体式金融支农体系,它的影响正逐步向各市(区)乃至市外区域辐射。“江门农业‘政银保’逐步推广的同时,也正引导经营主体乃至整个行业建立规范经营模式,促进我市农业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钟国活说。

  今年江门市两会期间,“完善和扩大农业“政银保”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海燕接受记者采访时更透露道,“(近期)很多新闻媒体在‘挖料’,追问我今年全国两会要提什么建议。我可以透露,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银保政策的建议’,希望能让更多农民从中受惠。”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副主委王义:

  农业强市建设

  “五大行动”构筑江门现代农业

  “无论是从自然资源,还是从农产品数量和品种来看,江门都是全省的农业大市,可要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江门农业就必须向农业强市转变。”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表示。他还透露,目前江门市已正在制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年),并将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继续实施农业‘政银保’合作为农业企业免抵押贷款项目”将写入工作纲要,成为江门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江门市还将发展一批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化发展。”容福华说。

  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行动外,容福华表示,江门市还将“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科技支撑,转化科研成果落地”,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强化江门市农产品检测手段和水平,完善市县镇多级检测平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电商等现代流通,发挥供销社网络作用”,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用市场化、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良好环境保障农业、用新型农民从事农业……不久的未来,“江门农业”将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新一轮六年大发展,实现江门从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声音

  擦亮“江门农业”大品牌

  江门农业品牌化,不仅要打造好“三品一标一名牌”,还要擦亮“江门农业”这个大品牌。

  要打造“江门农业”品牌,推动现代化,离不开保护、规划和规模。首先,“保护”就是要保护好江门农业的土壤、空气、水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设立永久农用保护地,并形成保护机制。然后是“规划”,做好种植、养殖等不同农业种养区域的规划,甚至细化到各区域种植的农作物。

  在“保护”和“规划”的基础上,江门农业还要实现“规模”。农户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市场环境,要走统一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而其中,规模化生产首先是要解决“谁来种”的问题,那就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与此同时,江门农业还要解决“卖出去”的问题,在实现“有规模、有力量、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流通渠道,尤其是利用当前火热的电商平台,使“江门农业”品牌更广为人知,推动江门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强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