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刘念 |
宗锦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和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有利于破解“三农”问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以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进一步明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
什么是融合?融合就是将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在一起。国际经验表明,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等)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还原农业的这一本来面目。什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狭义地讲,就是同一农业经营主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同一区域从事同一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进而分享农业增值增效收益的经营方式。广义地说,就是各类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其基础是农业,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1984~2014年31年间,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0.11%、23%、28%,一产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例降到7%左右,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在产品贡献、收入贡献、就业贡献、创汇贡献、生态贡献、文化传承贡献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以粮油薯、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57万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上交税金总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2:1,10年间年均提高0.1个点。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场所,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中的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差;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初期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大多数处于耕种收阶段,产加销、贸工农出现脱节,卖不掉、储不下、运不走、利不高,走不出“种来种去、养来养去、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
从国外和我国近几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看,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对于解决“三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新常态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一产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同时为一产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助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通过分工分业催生出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三个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质量环保法制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常态下的三产融合,扭转了农业单纯依靠拼资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扭转了农业单纯作为和依靠第一产业的做法,将各个环节紧密关联,将农业的增值增效转到依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来,在单位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使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补齐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短板”。三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双重挤压,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将加工流通利润留给农民,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在农村,同时吸引城市和工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换发农业农村经济新的活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相关产业联动集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三农”强、美、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通过5~10年的努力,农产品加工业、直营销售及餐饮、休闲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较快增长;农产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较快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较快提高;各类规模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流通区无缝对接融合,产业融合先导区农业综合效益增幅大幅度高于一般地区。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正确把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途径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坚持加工引领,双向延伸;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技术为先;坚持因地制宜,产业集聚。要选择适合融合的、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本地区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重点产业,选择与生态文明结合、与文化旅游结合的亮点产业,选择新兴起的新模式、新业态,比如“互联网+”的新增长点等,落实到具体的功能区、产业带和品种上来,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和资产重组,整合各级对三次产业的投入,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加强部门配合和资金整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作出新贡献,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再立新功。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培育一大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同时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更好的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改变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生产环节利润的局面。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一是前延后伸融合。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有效保障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利益,确保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主动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基地,并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发展流通业和餐饮业,企业向农户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二是园区内首尾相连融合。在一个园区内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研发、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在加工环节上实现不同层次的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前向有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后向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相关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互促共进的抱团发展格局。三是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加强各产业组织的联合协调,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加强“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围绕一定区域内的特色产业,深化各产业间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的合作、联合与整合,将长期形成的订单关系、契约关系固定下来,一二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形成特色优势区域品牌,真正将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民手里。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将农业功能向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多功能拓展,进一步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再将这些新业态与种植业、加工业、餐饮业、创意农业等互相渗透、互相提升、融为一体,赋予农业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促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使其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拉动国内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要做好“消费导向”的大文章,关注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农业需求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特别是80后、90后、00后人群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差异,主要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模糊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借助于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优选市场定位、瞄准细分市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农业、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有相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如果没有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就不可能促进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融合。搭建组织载体,创新融合模式,必须扬弃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尊重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寻找到既能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又能形成合作和联合的方式和途径,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使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者的资本有机结合,形成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机制灵活的制度安排,从合作制的成员需求导向转向消费者需求导向,从一味强调民主控制转向发挥企业家作用,转向高度重视业务模式创新、重视品牌化、电商化、渠道关系的互动化和渠道利益的共同化,以适用于农业农村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发展合作制组织形式,提倡服务成员、民主控制、自愿退出、利润返还,以适用于农民特别是弱小农民增加收入。鼓励发展股份制组织形式,发挥其适应市场、要素集中、权责明确、运营有效的作用。可以想见,当农民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就会面临资本短缺和资产管理等问题,开始时一般会选择合作制方式,解决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分享一家一户无法获得的收益,但当合作社走向规模经营、走向加工流通时、追求更大附加值时,就会选择股份合作制,这不但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命运共同体。
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积极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向初加工和流通延伸,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彻底打通初加工关键环节,探索发展农户+合作社+加工流通企业的模式。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链接在一起,发展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
加强融合发展技术集成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要开展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理念,全方位、多途径扩大食物来源,建立营养、安全、美味、方便、健康的多元化食物体系,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开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
加强融合发展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推进融合发展的合力。产业融合需要资金整合和部门配合,要切实解决资金分散在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的问题,将资金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需要,整合成符合融合发展的资金链,同时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安排和配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资源,积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争取其大力支持,形成促进融合发展的合力。
以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为支撑,努力提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水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事关农业现代化进程,事关农民全面小康,事关农村繁荣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质量安全、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着力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五个体系”,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同时加强示范创建,形成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融合发展规划引领指导。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布局规划,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抓紧做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指向明确、稳定有力的引导作用。
加强融合发展政策落实和创设。深化对贯彻落实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要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加强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推广。整合和优化国内农产品加工产业资源,完善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难题攻关,熟化推广一批农产品产后减损、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和新市场,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提供更多的可实现的技术条件;深入开展科技与企业、设施装备与企业的对接,选择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推广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担纲融合发展的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特别是培育跨产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农民整合利用资源、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水平,积极搭建跨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互相激发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创意。
加强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性、地区性以及专业特色性行业服务组织建设与功能完善,解决数量不足、覆盖面小、服务功能同质化问题、确保其与政府、市场的有效沟通与对接,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制定创建标准,完善创建程序,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并充分发挥示范创建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