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记者满朝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句俗话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对于粮食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农民来说却是个例外。河南封丘县的种粮大户老刘曾在自己的微信上写下这样的话:“收玉米酸甜苦辣在心头,金色灿烂的玉米今年只卖三毛三,却依然坚守着赔本的事业”。
听到这个种粮大户的个案有点心酸。其实,往面儿上看,也是喜中有忧。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亿2143万吨,比去年增长2.4%,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库存达到历史峰值。粮食丰产,但价格却持续走低,去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和水稻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丰产不丰收成为农民的闹心事。
不仅如此,今年农产品滞销情况也时有发生,从福建的荔枝到陕西的油桃,从山东的苹果到新疆的红枣,每个季度每个原产地都有滞销的情况出现。而这些问题出现,都可以用一个最近经济领域的热词来解释,那就是“供给侧”。所谓“供给侧”,指的是供给方面。而刚刚在北京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重点强调未来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有关“三农”的最高工作会议。依照惯例,在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讨论第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会议也对“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
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农业中供给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反映在种植业上,比如去年很多粮农都反映,粮食的产量不断提高,价格却上不去。可见调整种植结构是迫在眉睫。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说,在调结构方面,农业部正在制定十三五时期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推进玉米结构的调整、粮改饲、粮豆轮作等途径。在转方式上,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的利用方式,促进种植业提档升级。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通过农业部的措施可以看出,供给方面一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消费者担心的问题,的确,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从质量上去改变。
郑风田认为,食品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百姓对吃的质量和要求与目前供应的数量,是不匹配的。怎么生产出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也满足?改革的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片面重视化学农药提高粮食产量,过渡到重视品种、重视品质。少施化肥农药,保持土壤肥力,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是核心内容。
由此本次会议也指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指出,“十三五”期间,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必须要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叶兴庆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要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在“十三五”期间,补足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这是农业工作的基调。大方向是要走高效、安全、自然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前的增产导向转向质量和效益导向,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特别要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原标题: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中央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