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成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改?
来源:四川日报(成都)   2016年01月08日   阅读:

(原标题:成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改?)

开栏语

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

“十二五”是成都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五年。而2015年,既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成都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的新起点。“归零”是站上这一年起点的态度,“厚重”是抵达一年终点时的姿态。

这一年,有太多精彩瞬间需要回顾,有太多关键节点值得铭记:“成都造”豪车首次出口美国、全省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敲响“第一槌”、成渝客专建成通车、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概念首秀、“菁蓉汇”成为崭新城市名片……

记住这些瞬间、回访这些节点,《四川日报》将推出《2016成都城市发展蓝皮书》,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成都,梳理过去,展望未来。敬请关注。

前不久,邛崃市冉义镇一块约100亩的土地,被流转给了一家公司种植粮油作物。在2015年之前,这块地还是几十户村民的宅基地。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曾经“空置”的土地,将再次长出青青稻苗。

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是2015年成都“新土改”中的坚实一步。2014年底,成都被确立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举承担11个试验项目,成都的改革也因此被赋予为全国探路的使命。

这一使命,在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变得更加清晰。被频频提及的供给侧改革,与成都农业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我国农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主要在供给侧;而成都“土改”的多重效应叠加,开启的正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的破冰之旅。

本报记者 张彧希

产权制度

唤醒“沉睡”的土地

随着拍卖槌的落下,2015年9月7日10时40分,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四川迈高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竞得。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它意味着,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敲响“第一槌”。有专家评价,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搭建起了土地改革从产权确认到实现价值的平台,标志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的通道被打通。

几乎就在同一时段,邛崃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陈旭东拿到一个“红本本”——成都市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到证后,不仅鱼塘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保护,还能为融资提供新渠道。”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确实权、颁铁证,在成都,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基础上,2015年成都又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的登记颁证,新“四权”颁证8.2万本。

目前,锦江区率先颁发的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已实现了抵押融资第一单。

在此基础之上,成都承担的各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退出试点,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等11项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目前已在15个区(市)县、16个乡镇、20个村(社区)、12个新型经营主体,先期开展局部试点。

经营体系

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3年来,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高为民,几乎从没操心过自己的7亩多地,仍每年都能从中获益8000元左右;学武术出身的魏涛,以崇州桤泉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经管着几百亩土地,“不算政府补贴,一年也能收入7万元左右。”

高为民和魏涛的收益,源于崇州市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共营制。

所谓共营制,即农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而大部分劳作可由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供。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收益权”;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回答“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并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崇州对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探索,由此被专家评价为“昭示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2015年7月,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崇州召开,“共营制”这一农业现代化路径,或将就此向全国推广。

不止在崇州。近年来,成都市规模经营新模式遍地开花。为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市财政还设立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

去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8.6%,较2014年增加2.9个百分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42家,农民合作社达到6410家,家庭农场达到2468家,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4941人。全市农业服务超市、粮食烘干中心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到4453家。

金融保险“强心针”和“保护伞”

2015年7月,邛崃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试点。四川禾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栋,将其在邛崃市临邛镇流转来的1200亩土地,拿到邛崃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做了个“证明”。除了杨云栋,临邛镇其他2800亩土地流转项目的业主,纷纷效仿。

对杨云栋们来说,鉴证书,意味着他们与村民们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上了个保险”,再也不怕谁“半途反悔”。

这是成都农业改革的又一项全省首创。连同该市推出的流转土地非融资性担保机制,有望化解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风险。

去年7月,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承担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等5个方面19项农村金融改革任务。

由多部门为成都量身打造的《试点方案》,带来无限想象空间:支持和鼓励设立服务“三农”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发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逐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纳入一体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如果说农村金融改革是一剂“强心针”,成都创新开设的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则为农业撑起了“保护伞”。在跌宕起伏的生猪市场上,当市场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格时,养殖户就能获得赔付。2015年1月,成都6户养殖户就收到了首笔赔款。

目前,成都已创新开设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地方险种13个,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21个,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00亿元。

声音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三五”的既定目标至关重要。

初步考虑,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3%、力争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力争9.5%。

围绕这一主要目标,我们乘势而为、加力加劲,特别是要发挥项目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化项目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加强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强化农业“天府品牌”培育,确保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开门红”。

——成都市副市长 谢瑞武

作者: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