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河南洛阳:油用牡丹“成长” 农户“搭车”增收
来源:洛阳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阅读:

 

 

张秋菊在油用牡丹田中忙碌

  洛阳四月牡丹香。沿洛偃快速通道一路向东行驶,路边成片的凤丹牡丹不时映入眼帘。这迷人的牡丹花海除了可供观赏,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采籽榨油。近年,我市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不少农户搭上油用牡丹发展“快车”,实现了增收。

  庄稼汉“转型”牡丹花农

  近日,记者来到伊滨区庞村镇贞观牡丹种植基地,成片的凤丹牡丹花开正艳,花海一望无际。与其他牡丹品种相比,这里的凤丹牡丹花海少了些华贵,多了些淡雅,附近的一些赏花客被吸引而来。

  临近傍晚,在花田里干了一天活儿的吴老汉收拾起锄头、草帽,准备回家。今年66岁的吴老汉是庞村镇窑沟村人,从2012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到这个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干活,除草、翻地、浇水、采籽……

  吴老汉是个地道的庄稼汉,此前承包有四五亩地,种小麦、玉米。农忙之余,他还会到附近的铁皮柜厂干活儿。2011年前后,我市开始在伊滨区发展万亩油用牡丹产业园,他家的地租给了一家牡丹种植公司,用于发展油用牡丹。

  “地租出去了,每年有固定租金,算是‘旱涝保收’,平时我又来牡丹种植基地里打些零工,也能赚点钱。”吴老汉说,每锄一亩地挣40元,一天锄两亩地不成问题,浇水、除草、采籽等工钱另算。

  “像我们这种60多岁的人,附近企业都不愿意要,但牡丹种植基地愿意用俺,俺还能多少挣点钱。”吴老汉说,大家都感觉这要比以前种庄稼强。

  “一年四季都得操心”

  吴老汉只是庞村镇众多“转型”农户中的一个。自发展万亩油用牡丹产业园以来,庞村镇不少农户的土地都流转出去了,人则在公司或合作社“上班”,种植、管理油用牡丹。

  庞村镇西彭店村村民张秋菊在当地可算小有名气。2012年,她也将家里的责任田流转给了油用牡丹种植公司。由于此前接触过牡丹种植,有一定经验,张秋菊又转而向公司承包了300亩地,进行牡丹种植。

  如今,附近门庄村、杨村、窑沟村等近百名村民跟着她打工。“种牡丹可累人,一年四季都得操心,除草、除虫、浇水……忙到腊月二十六才休息,大年初六就又赶紧组织大家开工了。”张秋菊说。

  目前,张秋菊每年不仅能拿到每亩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一个月2000多元的“带队”工资让她也很知足。

  产业链在延伸,更多农户“搭车”

  在伊滨区的万亩油用牡丹产业园内,洛阳贞观牡丹种植有限公司是个大户,种了2700亩牡丹。看着眼前成片的凤丹牡丹,公司总经理刘琳凯盘算着今年能产多少牡丹籽,能榨出多少牡丹籽油。

  “油用牡丹收益期较长,得耐心点。目前,牡丹籽亩产量为50公斤,预计到2019年以后进入高产期,亩产量可升为300公斤至400公斤。”刘琳凯说,目前牡丹籽产油率还很低,仅为10%左右,产油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单位产量,这将会带动更多周边的农户参与进来。

  2014年,在原有油用牡丹种植基础上,该公司通过建设道路、木屋等基础设施,一个休闲农业园应运而生,花开时节赏花休闲、结籽时采籽榨油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同时,附近的一些农户也被聘请到园内,从事园内管理等工作。